宋氏远家左,豺狼满中州。阳君守滑台,终古垂英猷。
数仞城既毁,万夫心莫留。跳身入飞镞,免胄临霜矛。
毕命在旗下,僵尸横道周。义风激河汴,壮气沦山丘。
嗟尔抱忠烈,古来谁与俦。就烹感汉使,握节悲阳秋。
颜子缀清藻,铿然如素璆.徘徊望故垒,尚想精魂游。
###逐句翻译
1.宋氏一家远远地离开了家乡左地,当时中州大地到处都是如豺狼般凶狠的叛军。
2.阳君(可能是指某位将领)坚守滑台,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流传。
3.几仞高的城墙已经被毁坏,众多士兵的心也不再坚守(可能是说士气受挫)。
4.(阳君)纵身跳入飞箭之中,摘下头盔面对如霜般的长矛。
5.在旗下结束了生命,尸体横在道路周围。
6.他的义风激荡着河汴之地,壮气好像沉沦在山丘之中。
7.可叹你怀抱忠烈之心,自古以来谁能和你相比。
8.(就像)被烹煮时感谢汉使(的忠诚),坚守节操悲叹着岁月(的艰难)。
9.颜子(可能是作者自指或他人)写下这清新的辞藻,铿锵有力如同洁白的美玉。
10.徘徊着望着那旧堡垒,还仿佛能想象他的精魂在游荡。
###词句鉴赏
1.**“豺狼满中州”**:这里把叛军比作豺狼,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就像我们说坏人是“披着羊皮的狼”一样,让读者很容易想象出叛军的凶狠残暴,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危险。
2.**“跳身入飞镞,免胄临霜矛”**:这两句很有画面感。“跳身”“免胄”这些动作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阳君英勇无畏地冲向敌人,不顾危险。“飞镞”“霜矛”突出了战斗的激烈和危险,传达出阳君的勇敢和忠诚。
3.**“义风激河汴,壮气沦山丘”**:“激”和“沦”这两个字用得好。“激”让我们感觉到阳君的义风像河水一样奔腾激荡,影响很大;“沦”则有一种悲壮的感觉,好像他的壮气虽然逝去,但依然让人难以忘怀,有一种深沉的情感在里面。
第二句“阳君守滑台,终古垂英猷”中的“阳君”可能是一个人物,比如守城的将领或统治者,而“终古垂英猷”可能指他的英明策略流传后世,但结合上下文,可能更强调他在守城中的贡献。滑台作为重要地点,可能在诗中象征着一个关键的防御点。
第三句“数仞城既毁,万夫心莫留”描绘了城墙被毁,士兵们无法坚守,可能是在讲述一场失败的战役,或者守城者被迫撤离。这里“数仞”指城墙的高度,可能暗示坚固的防御被攻破,显示出敌人的强大或守军的失败。
第四句“跳身入飞镞,免胄临霜矛”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士兵们冒着飞箭跳入战场,卸下头盔面对寒光闪闪的矛头,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这里可能是在描述战斗的惨烈,或者士兵们在危急时刻的奋勇。
接下来的“毕命在旗下,僵尸横道周”说明战斗的惨烈结果,许多士兵在旗帜下阵亡,尸体遍布道路,进一步强调战争的残酷和牺牲。
“义风激河汴,壮气沦山丘”中的“义风”可能指正义之风,激励人们奋起反抗;“壮气”则是指英雄气概,但这里“沦山丘”可能表示这些气概被埋没在山丘之下,暗示英雄的牺牲和不被铭记。
“嗟尔抱忠烈,古来谁与俦”表达了对忠烈之士的哀叹,感叹古今无人能与之相比,可能是在哀悼英雄,或者表达对忠诚精神的赞美。
“就烹感汉使,握节悲阳秋”这里提到“汉使”可能指汉朝的使者,但结合上下文,可能是在用典,或者指某个历史事件中与汉使相关的场景。“握节”通常指持节,象征忠诚和坚守,“悲阳秋”可能指悲叹阳秋时期,或者某种特定的历史背景。
最后“颜子缀清藻,铿然如素璆.徘徊望故垒,尚想精魂游”中的“颜子”可能指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以忠诚著称,这里可能是在用他的形象来象征忠烈之士。“清藻”和“素璆”都是形容词,可能指高洁的品质或美好的事物,但结合上下文,可能是在赞美颜真卿的气节。“徘徊望故垒”说明诗人可能在回顾过去的战场,或者对故垒的思念,最后“尚想精魂游”表达对英雄魂魄的怀念,希望他们能在精神上继续游荡或守护。
综合这些信息,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一场激烈的战役,比如宋朝与金国的战争,或者某个历史上的守城战。作者可能身处战乱时期,目睹了战斗的惨烈和英雄的牺牲,从而产生对忠烈之士的哀悼和对历史的反思。诗中提到的“颜子”可能是在用颜真卿的事迹来增强诗歌的象征意义,表达对忠诚和气节的赞美。
接下来需要确认这些推测是否合理,比如“阳君”是否指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同时,要注意诗中的用典和历史背景是否正确,比如“汉使”是否指汉朝的使者,或者是否有其他历史事件的关联。此外,滑台作为地点,是否有特定的历史事件发生,比如滑台之战,这可能影响对创作背景的理解。
最后,需要将这些分析整理成一个连贯的创作背景,说明作者可能在战乱时期,通过描写战斗和英雄的牺牲,表达对忠诚精神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同时,注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生僻词汇,确保用户容易理解。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年代的悲壮场景,透露出作者对忠烈之士的深切哀悼。从"豺狼满中州"到"僵尸横道周",可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事惨烈。诗中"阳君守滑台"可能暗指某位守城将领,而"颜子缀清藻"则借用了颜真卿的典故,说明作者在创作时受到历史人物精神的启发。
作者可能身处战乱时期,亲眼目睹了边疆将士的英勇抗争。通过"跳身入飞镞"等激烈战斗的描写,表达了对守卫家园者的敬仰之情。诗中反复出现的"忠""烈""义""气"等词,说明作者十分重视忠诚与气节的价值。末尾"尚想精魂游"则流露出对英雄精神的传承与追思,暗示作者在乱世中坚守信念,用诗歌记录历史。
宋氏远家左,豺狼满中州。阳君守滑台,终古垂英猷。数仞城既毁,万夫心莫留。跳身入飞镞,免胄临霜矛。毕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