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澈倒景,刻峭俯无地。勇进攀有缘,即崄恐迷坠。
窅然丧五蕴,蠢尔怀万类。实际罔他寻,波罗必可致。
南山缭上苑,祇树连岩翠。北斗临帝城,扶宫切太清。
餐和裨日用,味道懿天明。绿野冷风浃,紫微佳气晶。
驯禽演法要,忍草藉经行。本愿从兹适,方知物世轻。
1.**逐句翻译**:
-“峥嵘澈倒景,刻峭俯无地。”
-山势高峻,清澈的倒影映入水中,陡峭险峻,往下看仿佛没有大地。
-“勇进攀有缘,即崄恐迷坠。”
-勇敢地前进攀爬,因为有缘,靠近那险峻之处又害怕迷失坠落。
-“窅然丧五蕴,蠢尔怀万类。”
-深远幽暗的样子,仿佛忘却了五蕴(五蕴指色、受、想、行、识,可简单理解为人的各种身心感受等),愚笨地心怀万物。
-“实际罔他寻,波罗必可致。”
-真实的境界不用到别处寻找,彼岸(波罗,可理解为一种美好的、超脱的境界)必定可以达到。
-“南山缭上苑,祇树连岩翠。”
-南山环绕着上苑,祇树(一种树)与岩石的翠绿相连。
-“北斗临帝城,扶宫切太清。”
-北斗星临近帝城,宫殿仿佛靠近天空。
-“餐和裨日用,味道懿天明。”
-享受平和有助于日常使用,品味道理美好如天明。
-“绿野冷风浃,紫微佳气晶。”
-绿色的田野被冷风浸润,紫微(可理解为一种尊贵的地方或景象)的佳气晶莹。
-“驯禽演法要,忍草藉经行。”
-驯服的禽鸟演绎佛法要义,忍草(一种草)凭借着经行(一种修行方式)。
-“本愿从兹适,方知物世轻。”
-本来的愿望从此舒适,才知道尘世万物都很轻。
2.**词句鉴赏**:
-“峥嵘”“刻峭”:这两个词精妙地描绘出山势的高峻和陡峭,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山的险峻之态,仿佛身临其境。
-“窅然丧五蕴”:“窅然”一词营造出一种深远、神秘的氛围,“丧五蕴”有一种超脱尘世、忘却烦恼的感觉,传达出一种对精神境界追求的情感。
-“绿野冷风浃,紫微佳气晶”:“浃”和“晶”用得好,“浃”写出了冷风在绿野中弥漫浸润的状态,“晶”体现出紫微佳气的明亮、纯净,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氛围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
然后,考虑诗的结构。这四段诗看起来像是四言诗,每句四个字,押韵可能不太明显,但整体有节奏感。可能需要分析每句的意象,比如“峥嵘澈倒景”描绘的是高耸的山峰和倒映的景色,可能是在描写自然景观或某种修行环境。第二段提到“五蕴”、“万类”,这明显是佛教术语,涉及空性、众生等概念,可能作者在表达对佛教哲理的领悟。
第三段有“南山缭上苑,祇树连岩翠”,这里“祇树”可能指祇园精舍,是佛教圣地,所以作者可能是在寺庙附近或有佛教背景的地方创作的。而“北斗临帝城”可能暗示作者在京城或某个重要城市,可能与政治或社会环境有关,但结合前面的佛教元素,可能更偏向于个人修行的感悟。
第四段“餐和裨日用,味道懿天明”中的“餐和”可能指饮食清淡,与修行生活相关;“味道”可能指体味佛法,而“天明”可能象征智慧的开启。最后一段提到“驯禽演法要,忍草藉经行”,这里“驯禽”和“忍草”可能都是比喻修行中的事物,比如驯服内心、借助经典修行。
综合来看,作者可能是一位有佛教信仰的文人,可能在某个寺庙或修行场所生活,结合自然景观和佛教哲理进行创作。需要进一步考虑作者的生平,比如是否有出家经历,或者与佛教有关的活动。另外,诗句中的“物世轻”可能表达对世俗生活的轻视,强调修行的重要性。
可能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在修行过程中,通过观察自然和佛教教义,抒发内心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符合这些特征,比如唐代的诗人或禅师,但如果没有具体信息,可能只能根据诗句内容进行合理推测。
最后,确保回答符合用户的要求,不使用生僻字,语言通俗易懂,只分析背景,不涉及其他问题。需要将这些分析整合成连贯的段落,说明作者可能的创作环境、思想倾向和情感表达。
这段诗文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佛教哲理,透露出作者可能身处一个与修行相关的环境。从"南山缭上苑,祇树连岩翠"等句可见,作者或许在寺庙或修行场所附近,借山川景物抒发心境。诗中"五蕴""万类""波罗"等佛教术语的运用,表明作者对佛教教义有深入理解,可能是一位信佛的文人或僧侣。通过"勇进攀有缘,即崄恐迷坠"等句,可推测作者在修行过程中经历了艰难险阻,既表现出进取精神,又流露出对迷失的担忧。整体意境空灵超脱,既有对自然的观察,又有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反映出作者在追求精神境界时的心路历程。
峥嵘澈倒景,刻峭俯无地。勇进攀有缘,即崄恐迷坠。窅然丧五蕴,蠢尔怀万类。实际罔他寻,波罗必可致。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