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卧云岩稳,攀缘笑戏猱。静于诸境静,高却众山高。
至理无言了,浮生一梦劳。清风朝复暮,四海自波涛。
###逐句翻译
-“闲卧云岩稳,攀缘笑戏猱”:悠闲自在地躺在云雾缭绕的山岩上,稳稳当当的。看着那些猴子在攀爬玩耍,觉得它们很可笑(这里的“笑”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脱的态度,觉得猴子的行为在自己这种闲适的状态下显得有些幼稚)。
-“静于诸境静,高却众山高”:(我的心境)比所有的环境都要宁静,(所处的位置或者境界)比所有的山都要高。
-“至理无言了,浮生一梦劳”:深刻的道理不用言语就能领悟,短暂虚幻的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劳碌一场。
-“清风朝复暮,四海自波涛”:清风从早到晚地吹着,四海(广阔的世界)依旧有波涛起伏(表示外界的变化和自己内心的宁静形成对比)。
###词句鉴赏
-**“静于诸境静”**: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周围所有的环境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那种超凡的宁静。比如我们平时说“他比其他人都安静”,就是这种对比。它传达出诗人对宁静心境的追求和自得,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强大,这种宁静不是外界环境给予的,而是自己内心生发出来的,很动人。
-**“高却众山高”**:同样是对比。把自己所处的高度(可以理解为精神境界或者位置)和众山对比。它传达出诗人一种超脱、高远的情怀,仿佛自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俯视着一切。就像我们说“他的思想境界比一般人高”,这里用山来具象化这种高,很有画面感,也让读者能体会到诗人那种独特的自豪感和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浮生一梦劳”**:运用了比喻,把浮生(人生)比作梦。我们都知道梦是虚幻短暂的,人生也短暂虚幻,还很劳碌。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感悟,让读者一下子就能理解人生的那种无奈和虚幻感,很能引起共鸣,觉得人生确实好像一场梦,忙忙碌碌最后可能都是一场空,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很动人。
然后,考虑“至理无言了”和“浮生一梦劳”这两句,可能涉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认为真理无需言语,而人生如梦,充满劳碌。这可能说明作者经历了世事变迁,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或者处于某种困境中,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感悟。
此外,诗的结构和押韵也需要注意。每句五言,押韵可能不明显,但整体节奏舒缓,符合古典诗词的特点。作者可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创作的,比如山中或隐居之所,这有助于理解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还需要考虑诗的历史背景。如果这首诗属于某个特定朝代或时期,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潮有关。例如,如果作者生活在唐代,可能受到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如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作品风格。
另外,作者可能通过这首诗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或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例如,“浮生一梦劳”可能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疲惫,渴望超脱。同时,诗中提到的“四海自波涛”可能象征社会动荡,作者身处其中却保持内心的宁静,这可能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
最后,综合以上分析,需要将这些点组织成连贯的创作背景,确保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复杂词汇,同时涵盖自然环境、思想倾向、人生感悟等方面。可能还要提到作者可能的身份,比如隐士、文人,以及创作时的处境,如仕途不顺、寻求心灵平静等。
这首诗的意境空灵超脱,透露出作者可能是一位隐士或文人,身处山林或道观等幽静之地。诗中"云岩"、"攀缘"等意象暗示他亲近自然,或许曾有隐居山林的经历;"静于诸境静"、"高却众山高"表现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可能受到道家思想影响,崇尚清静无为;"至理无言了"则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真谛的感悟,或许经历过世事沧桑后领悟到言语难以表达的深刻道理。整体风格清新淡雅,符合古代文人借山水抒怀、寄托理想的特点。
闲卧云岩稳,攀缘笑戏猱。静于诸境静,高却众山高。至理无言了,浮生一梦劳。清风朝复暮,四海自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