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鱼怀故池,倦鸟怀故窠。故山系归念,行坐青巍峨。
羸马经旧途,此乡喜重过。居人无故老,倍感别日多。
但见野中坟,累累如青螺。凉风日摇落,桑下松婆娑。
叹息追古人,临风伤逝波。古人无不死,叹息欲如何。
朅来遂远心,默默存天和。
###逐句翻译
-游鱼想念着原来的池塘,倦鸟想念着原来的巢穴。
-故乡的山系着我的归乡念头,不管是行走还是坐着,眼前都是它那青青的巍峨模样。
-瘦弱的马走过以前的路,很高兴又一次经过这个地方。
-这里居住的人没有年老的旧相识,更加感觉分别的日子太久了。
-只看见野外的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像青色的田螺。
-凉风一天天摇落树叶,桑树下松树随风舞动。
-叹息着追念古人,迎着风为流逝的时光而伤感。
-古人没有不死的,叹息又能怎样呢。
-来这里后就放下了远方的心思,默默地保持着自然的和谐。
###词句鉴赏
-**“游鱼怀故池,倦鸟怀故窠”**:这里用“游鱼”和“倦鸟”来比喻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就像鱼想念池塘、鸟想念巢穴一样自然。这种比喻很生动,让读者一下子就能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
-**“但见野中坟,累累如青螺”**:把野外的坟墓比作“青螺”,这个比喻很新奇。“累累”写出了坟墓很多,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凉风日摇落,桑下松婆娑”**:“摇落”和“婆娑”这两个词用得好。“摇落”写出了凉风吹落树叶的动态,“婆娑”写出了松树随风舞动的样子,让画面更加生动,也增添了一种萧瑟的氛围。
然后,诗中出现了“野中坟,累累如青螺”,这里用坟墓的意象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可能作者在故乡看到许多坟墓,联想到过去的亲人或朋友,引发对死亡的思考。“凉风日摇落,桑下松婆娑”描绘了秋风吹落树叶,桑树和松树在风中摇曳,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哀思。
“叹息追古人,临风伤逝波”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追忆和对逝去时光的伤感,可能作者在思考历史或前人的事迹,感叹自己的处境。“古人无不死,叹息欲如何”这里明确提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作者感到无奈和悲伤,最后“朅来遂远心,默默存天和”则表现出作者在经历这些情感后,选择远离尘嚣,保持内心的平和。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可能的背景。从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象和情感,可能作者生活在古代,经历过战乱或社会动荡,导致不得不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同时,诗中对坟墓的描写可能暗示作者失去了亲人或朋友,或者目睹了社会的变迁,使得他感到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另外,诗中的一些词汇如“青巍峨”、“青螺”等,可能带有特定的文化或地理背景,比如青巍峨可能指青翠的山峦,而青螺则可能形容坟墓排列如螺壳,这可能与作者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江南地区多山,坟墓常建在山坡上,形成这样的景象。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四句一节,共六节,可能作者在组织思绪时,分阶段表达情感,从对故乡的思念,到重游的喜悦,再到对人情世故的感慨,接着是对死亡的思考,最后是内心的平静。这种结构可能反映出作者经历了从情感波动到内心平和的过程,可能是在经历了一些人生变故后,逐渐释怀。
同时,作者可能是一位文人,擅长用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类似于杜甫或王维等唐代诗人,他们的诗作常有类似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但具体到这首诗,可能需要更多的线索来确定朝代或具体历史事件,不过用户没有提供更多信息,所以只能根据现有内容推测。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战乱或社会动荡时期,因故离开家乡,漂泊在外,目睹了故乡的变化和亲人的离世,内心充满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最终选择保持内心的平和,远离纷扰。这样的背景让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意象更加丰富。
这首诗以自然意象寄托情感,展现出作者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从创作背景推测,作者可能经历过战乱或社会动荡,被迫离开家乡,漂泊异乡。诗中"游鱼怀故池,倦鸟怀故窠"暗示其身份可能是文人或游子,长期在外游历,对故乡的山川、旧居充满思念。"故山系归念"一句表明作者与故乡有着深厚的情感羁绊,可能因仕途变迁、家国情怀或个人遭遇而离乡。"居人无故老"则反映出作者重返故地时的失落,暗示故乡已发生巨变,旧友离世,人情冷暖。诗中频繁出现的坟墓意象("野中坟,累累如青螺")可能源于作者目睹战乱带来的死亡与离别,或自身经历亲人离世的悲痛。最后"朅来遂远心"表现出作者在经历种种后选择超脱,"默默存天和"则透露出其对自然之道的领悟,可能是在隐居或游历中逐渐放下执念,达到内心的平静。整体创作背景应与动荡时代、离乡漂泊、亲友离散密切相关。
游鱼怀故池,倦鸟怀故窠。故山系归念,行坐青巍峨。羸马经旧途,此乡喜重过。居人无故老,倍感别日多。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