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东观两优贤,明主知臣岂偶然。鸳鹭分行皆接武,
金兰同好共忘年。怀恩未遂林泉约,窃位空惭组绶悬。
多少深情知不尽,好音相慰强成篇。
###逐句翻译
1.“石渠东观两优贤,明主知臣岂偶然”:石渠阁和东观这两个地方都有优秀贤能的人,英明的君主了解臣子难道是偶然的吗?
2.“鸳鹭分行皆接武,金兰同好共忘年”:像鸳鹭一样分行排列,步伐相接(形容人才众多且有序),情投意合的好友们共同忘却年龄的差距。
3.“怀恩未遂林泉约,窃位空惭组绶悬”:心怀感恩却没能实现归隐山林泉石的约定,白白占据职位,对着所佩的组绶感到惭愧。
4.“多少深情知不尽,好音相慰强成篇”:有多少深厚的情谊难以完全表达,用美好的话语相互安慰,勉强写成这篇诗。
###词句鉴赏
-**“鸳鹭分行皆接武”**:这里把人才比作鸳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鸳鹭通常是优雅、有序的形象,用它来比喻人才,生动地展现出人才众多且排列有序的样子,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人才济济的场景,传达出对人才的赞美之情。
-**“金兰同好共忘年”**:“金兰”体现了朋友之间情投意合的深厚友谊,“共忘年”突出了朋友之间不在乎年龄差距,情谊真挚。简单几个字就把那种超越年龄的真挚友情刻画出来,很能引起人们对美好友情的共鸣。
-**“怀恩未遂林泉约”**:“怀恩”直接表达了对君主或他人恩情的铭记,“未遂林泉约”则体现出一种无奈和遗憾。这种情感的交织很真实,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纠结,既有感恩,又有对未能实现归隐愿望的失落。
中间部分“怀恩未遂林泉约”中的“怀恩”表达对恩情的怀念,“林泉约”可能指隐居山林的约定,暗示作者可能有归隐的愿望或未能实现的抱负。“窃位空惭组绶悬”中的“窃位”指占据职位但内心惭愧,“组绶”是官服的象征,说明作者可能对官场有所不满或感到愧疚。最后“多少深情知不尽,好音相慰强成篇”表达深厚的情感难以尽述,通过美好的言辞来安慰,勉强成诗,可能暗示作者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或者通过诗歌来抒发情感。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作者的创作背景。考虑到诗中提到的“明主知臣”、“金兰同好”、“林泉约”等词汇,可能作者身处一个重视人才、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环境中,但同时也面临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可能是在官场中,作者因为某些原因未能实现抱负,或者感到职位不称其才,因此借诗表达内心的矛盾和情感。
另外,诗中的“石渠东观”可能指的是汉代的学术机构,如石渠阁和东观阁,这些地方常有文人雅士聚集,可能作者是当时的学者或官员,参与这些活动,因此诗中提到的场景和人物关系可能与他的经历有关。同时,“鸳鹭分行”和“金兰同好”也暗示了作者与同僚之间的良好关系,可能是在某个重要的政治或文化场合中,与同僚共事,但最终因为某些原因(如贬谪、离职等)分开,导致他怀念过去的恩情和友情。
最后,“怀恩未遂林泉约”可能表明作者有归隐的愿望,但未能实现,因此感到遗憾或无奈。“窃位空惭组绶悬”则可能反映作者对当前职位的不满,或者因未能达到更高的职位而感到惭愧。整体来看,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离开官场或遭遇挫折后所作,借诗表达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因此需要结合常见的历史背景和诗歌意象进行推测。可能作者是唐代或宋代的文人,因为这些朝代有较多的文人官员和隐逸之士。同时,诗中的情感基调较为深沉,可能与个人遭遇贬谪、失意有关,或者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中,作者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处境和情感。
总结来说,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一个重视文人和学术的朝代,作为一位有才华的官员或学者,参与朝廷的重要事务,但因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未能实现归隐的愿望,同时对官场有所不满,因此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矛盾和对友情、恩情的怀念。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身处的朝代、身份以及个人境遇密切相关。从诗中内容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文人官员,曾参与朝廷的学术或文化活动,如汉代的石渠阁、东观阁等藏书机构。诗中提到“明主知臣岂偶然”,暗示作者在朝廷中受到重用,但同时也可能因仕途坎坷而产生复杂情感。
“鸳鹭分行皆接武”和“金兰同好共忘年”描绘了作者与同僚之间的深厚情谊,可能是在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共事时所作,表达对彼此默契合作的珍惜。然而,“怀恩未遂林泉约”和“窃位空惭组绶悬”则透露出作者对未能实现归隐山林的约定感到遗憾,以及对占据官位却未能真正施展抱负的愧疚。这反映出作者可能在官场中遭遇挫折,或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产生矛盾心理。
最后两句“多少深情知不尽,好音相慰强成篇”表明作者在离别或失意后,仍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深情,即使情感难以完全传达,也努力以美好的言辞安慰自己或友人。整体来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作者仕途受阻、退隐未果的时期,借诗抒发对过往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石渠东观两优贤,明主知臣岂偶然。鸳鹭分行皆接武,金兰同好共忘年。怀恩未遂林泉约,窃位空惭组绶悬。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