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涂山怀古_陈陶

落拓书剑晚,清秋鹰正笼。涂山间来上,敬爱如登龙。
览古觉神王,翛然天地空。东南更何有,一醉先王风。
惟昔放勋世,阴晦彻成洪。皇图化鱼鳖,天道漂无踪。
帝乃命舟楫,掇芳儒素中。高陈九州力,百道驱归东。
旧物复光明,洪炉再埏熔。经门不私子,足知天下公。
亮曰那并生,唐虞禅华虫。兹山朝万国,一赋寰海同。
十载有区宇,秋毫皆帝功。垂衣不骄德,子桀如何聋。
握发闻礼贤,葺茅见卑宫。凡夫色难事,神圣安能恭。
道隐三千年,遗芳播笙镛。当时执圭处,佳气仍童童。
海屿俨清庙,天人盛祇供。玄恩及花木,丹谶名崆峒。
异代草泽臣,何由树勋庸。尧阶未曾识,谁信平生忠。
恨不当际会,预为执鞭僮。劳歌下山去,怀德心无穷。

AI注解:

这首诗可能是后人伪托李白所作,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部分语句表意模糊、逻辑不够清晰等,不太符合李白诗歌一贯的风格和水准,下面是按照要求对其进行的处理:

###逐句翻译

“落拓书剑晚,清秋鹰正笼”:我落魄失意,读书练剑都晚了,在这清冷的秋天,雄鹰正被关在笼子里。

“涂山间来上,敬爱如登龙”:沿着山路一步步往上攀登,心中怀着敬爱之情,就好像去拜见那能让人飞黄腾达的大人物(登龙:比喻结识有声望的人)。

“览古觉神王,翛然天地空”:浏览古迹让人精神振奋,一下子感觉天地都开阔空明了。

“东南更何有,一醉先王风”:东南方向还有什么呢,不如一醉,感受那古代先王的风范。

“惟昔放勋世,阴晦彻成洪”:往昔在尧帝(放勋是尧的称号)的时代,阴暗晦气彻底变成了大洪水。

“皇图化鱼鳖,天道漂无踪”:帝王的基业都快被洪水淹没(皇图化鱼鳖:形容洪水泛滥,淹没了一切,好像帝王的基业都变成了水中的鱼鳖),天道也好像消失得无影无踪。

“帝乃命舟楫,掇芳儒素中”:尧帝于是命令打造船只,在儒生之中选拔贤才(掇芳:选拔优秀的人,这里可理解为选拔贤才)。

“高陈九州力,百道驱归东”:大力施展九州的力量,从各个方向把洪水往东驱赶。

“旧物复光明,洪炉再埏熔”:旧日的事物重新焕发光彩,就好像大熔炉重新塑造(埏熔:塑造、熔铸)。

“经门不私子,足知天下公”:经过家门却不看望自己的孩子(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足以知道天下是公有的(体现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

“亮曰那并生,唐虞禅华虫”:明亮的话语(亮曰:可以理解为美好的、正确的言论)哪能同时产生,唐尧和虞舜把帝位禅让(禅让: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

“兹山朝万国,一赋寰海同”:这座山(可能指有纪念意义的山)让万国来朝拜,一篇赋文让天下都相同(寰海同:天下统一、相同的意思,有点夸张地说一篇赋能有这样的作用)。

“十载有区宇,秋毫皆帝功”:十年就有了天下(区宇:天下),每一丝一毫都是帝王的功劳。

“垂衣不骄德,子桀如何聋”:帝王垂衣拱手(垂衣:形容帝王无为而治)不夸耀自己的德行,可他的儿子桀怎么就这么昏庸(聋:这里表示昏聩、不明事理)。

“握发闻礼贤,葺茅见卑宫”:(传说周公)洗发时多次握住头发(握发:表示求贤心切,一有贤才来就停下手中的事)去礼贤下士,修缮茅草屋可见宫殿的简陋(卑宫:简陋的宫殿,体现一种节俭的美德)。

“凡夫色难事,神圣安能恭”:普通人对脸色(色难:指对父母和颜悦色很难,这里可宽泛理解为对人态度温和很难)都难做到,神圣的人怎么能做到恭敬(这里对比普通人与神圣之人,突出神圣之人品德高尚)。

“道隐三千年,遗芳播笙镛”:大道隐藏了三千年,遗留的芬芳(指美好的品德、传统等)在乐器(笙镛:乐器,这里可理解为通过音乐等传播)中传播。

“当时执圭处,佳气仍童童”:当时拿着玉圭(执圭:古代诸侯朝聘天子时所执的玉制礼器,这里可象征重要的场合、地位等)的地方,美好的气象仍然茂盛(童童:茂盛的样子)。

“海屿俨清庙,天人盛祇供”:海上的岛屿好像庄严的清庙,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都隆重地祭祀(祇供:祭祀)。

“玄恩及花木,丹谶名崆峒”:玄奥的恩宠(玄恩:神秘、高深的恩宠)惠及花木,红色的预言(丹谶:红色的预言、符命之类)让崆峒山闻名。

“异代草泽臣,何由树勋庸”:不同时代的民间臣子,怎么才能建立功勋(勋庸:功勋)。

“尧阶未曾识,谁信平生忠”:都没见过尧帝的台阶(指没得到帝王的赏识),谁能相信我平生的忠诚。

“恨不当际会,预为执鞭僮”:遗憾没有赶上好时机,预先成为给人拿鞭子的仆人(执鞭僮:表示愿意为他人效劳,这里是说想为帝王效劳)。

“劳歌下山去,怀德心无穷”:唱着劳累的歌下山去,心中对贤德之人的怀念无穷无尽。

###词句鉴赏

-**“落拓书剑晚,清秋鹰正笼”**:“落拓”一词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失意、不得志的状态,“清秋鹰正笼”用鹰被关在笼子里的景象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壮志难酬、被束缚的无奈情感。

-**“经门不私子,足知天下公”**:运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不私子”突出了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对这种高尚品德的赞美,让读者能很直观地感受到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握发闻礼贤,葺茅见卑宫”**:“握发”这个细节描写,把求贤若渴的状态表现得很生动,就好像能看到周公急切地停下洗发去迎接贤才的画面;“葺茅见卑宫”通过修缮茅草屋体现宫殿简陋,从生活细节展现出一种节俭、不贪图享受的美德,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古人的品德修养。

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整体质量一般,在表达和意境营造等方面存在不足,和李白众多优秀诗篇相比有较大差距。

AI诗词背景分析:

首先,注意到诗中出现的“涂山”、“放勋”、“唐虞”等词汇,这些都与古代传说或历史有关。例如,“涂山”可能指大禹治水的涂山,而“放勋”是帝尧的名号。唐虞时期指的是尧舜时代,以禅让制著称。这些元素提示作者可能在借古抒怀,表达对古代圣王的敬仰或对现实的感慨。

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诗的开头“落拓书剑晚,清秋鹰正笼”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鹰在笼中,可能象征着人才被束缚或不得志。接着提到“敬爱如登龙”,这里“登龙”可能指升官或取得成功,但结合前面的“笼”,或许有反讽意味,暗示虽有才却难以施展。

中间部分“览古觉神王,翛然天地空”表现出对古代圣王的感慨,感到神王的存在让天地显得空旷,可能是在表达对古代盛世的怀念,或对现实的失落感。“东南更何有,一醉先王风”中的“东南”可能指代某个地区,而“先王风”则可能指古代君王的风范,这里可能有对当前统治者的不满或对过去的向往。

“惟昔放勋世,阴晦彻成洪”中的“放勋”即尧,而“阴晦彻成洪”可能指洪水泛滥,这里可能暗指尧时期的大洪水,或者用洪水比喻社会动荡。接下来的“皇图化鱼鳖,天道漂无踪”进一步强调了混乱的局面,皇图(帝王之图)变成鱼鳖,天道无踪,可能象征着国家的衰败或道德的沦丧。

“帝乃命舟楫,掇芳儒素中”这里提到帝(可能指尧或大禹)命人治理洪水,使用舟楫,可能是在赞扬古代君主的智慧和行动力。“高陈九州力,百道驱归东”描绘了广泛动员力量,治理洪水,可能暗示作者对当前治理不力的批评。

“旧物复光明,洪炉再埏熔”中的“旧物”可能指古代遗留的物品或制度,“洪炉”可能指冶炼或重新整顿,这里可能表达对复兴古代美好事物的期望。“经门不私子,足知天下公”强调教育和知识的公正性,可能是在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公或对教育的重视。

“亮曰那并生,唐虞禅华虫”中的“亮曰”可能指某人(如诸葛亮)的言论,但结合“唐虞”和“禅华虫”,这里可能是在引用古代禅让制度,或比喻社会的变迁。“兹山朝万国,一赋寰海同”可能指某座山作为象征,朝见万国,赋诗让寰海同庆,表达作者的抱负或对统一的渴望。

“十载有区宇,秋毫皆帝功”提到十年治理,区宇指天下,秋毫指细微之处,可能是在赞扬君主的功绩,但“帝功”也可能带有讽刺,暗示君主的功绩被夸大。“垂衣不骄德,子桀如何聋”这里提到“垂衣”可能指无为而治,但“子桀”指夏桀,可能是在对比古代圣王与昏君,表达对当前统治者的不满。

“握发闻礼贤,葺茅见卑宫”引用了舜握发(礼贤下士)和禹葺茅(简朴生活)的故事,可能是在赞扬古代圣王的美德,同时暗示当前统治者缺乏这些品质。“凡夫色难事,神圣安能恭”可能是在表达凡人难以做到的事,神圣却能恭敬对待,可能带有对现实的无奈或对理想的坚持。

“道隐三千年,遗芳播笙镛”提到道(可能指治国之道)隐匿三千年,遗芳指遗留的美德,笙镛是乐器,可能象征文化传承。“当时执圭处,佳气仍童童”中的“执圭”指古代礼仪,佳气指祥瑞之气,童童可能指茂盛或旺盛,可能是在描述古代礼仪的繁荣。

“海屿俨清庙,天人盛祇供”描绘海上的岛屿有清庙,天人共祭,可能是在赞美古代的祭祀制度或文化。“玄恩及花木,丹谶名崆峒”中的“玄恩”指深奥的恩泽,“丹谶”可能指红色的预言或标记,崆峒可能指山名,这里可能有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的描写。

“异代草泽臣,何由树勋庸”提到不同年代的草根臣子,如何建立功勋,可能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即虽有才能却难以施展。“尧阶未曾识,谁信平生忠”可能是在说未能被尧那样的圣王所识,质疑自己的忠诚是否被认可。

最后“恨不当际会,预为执鞭僮。劳歌下山去,怀德心无穷”表达对未能遇到明主的遗憾,自比为执鞭的僮仆,感叹下山后仍怀有对德行的追求。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对古代圣王的追思,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个人的感慨和抱负。

结合这些分析,作者可能生活在动荡时期,对古代盛世怀有理想化的向往,同时自身可能有才华却无法施展,感到无奈。诗中提到的“涂山”、“放勋”、“唐虞”等元素,可能是在借古讽今,表达对当前社会状况的批评。此外,作者可能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或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希望通过复兴古代制度来实现国家的繁荣。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有些用词可能需要进一步考证,比如“登龙”是否指升官,或者有其他隐喻。“执鞭僮”可能指侍奉君主的仆人,这里可能有自谦的意味。整体而言,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历史动荡、个人抱负受阻、对古代圣王的崇敬有关,诗中通过对比古今,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坚持。

这首诗以古风为体,融合了历史典故与哲理思考,展现出作者对古代圣王的追思、对现实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悲叹。以下是对作者创作背景的详细想象:

---

###**1.历史背景与时代氛围**

诗中频繁出现“涂山”“放勋”“唐虞”“尧阶”等上古传说,暗示作者生活在动荡或变革的时代,可能对古代的治世之风怀有深切的向往。例如,“放勋世”(尧)和“唐虞禅华虫”(尧舜禅让)的典故,反映出作者对“以德治国”“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的追忆,同时暗含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诗中“皇图化鱼鳖,天道漂无踪”等句,可能借“洪水”“鱼鳖”等意象隐喻社会混乱,暗指作者所处时代可能面临内忧外患,如战乱、腐败或道德沦丧。

---

###**2.作者身份与情感寄托**

诗中“握发闻礼贤”“葺茅见卑宫”等句,化用了舜“握发吐哺”(礼贤下士)和禹“凿山泄水”(治理洪水)的典故,表明作者可能是一位有抱负的士人,或对古代贤君的治国之道心怀敬仰。同时,“异代草泽臣,何由树勋庸”等句流露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他或许出身寒微,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却难有机会。诗中“恨不当际会,预为执鞭僮”更直白地表达出对“时运不济”的愤懑,自比为君王的仆从,感叹自己的忠诚与才能未被赏识。

---

###**3.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全诗以“览古”为线索,通过对比上古圣王与现实统治者,凸显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例如,“东南更何有,一醉先王风”中,“东南”可能指代当前的政权或社会,而“先王风”则象征古代圣王的德政,暗示作者认为现实缺乏这种风范。“子桀如何聋”直接批判夏桀的昏庸,借古讽今,可能暗指作者所在朝代的统治者类似昏君,导致国家动荡、百姓疾苦。这种对比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忧愤与对变革的渴望。

---

###**4.文化传承与个人抱负**

诗中“道隐三千年,遗芳播笙镛”等句,将“道”(治国之道)与“遗芳”(传承的美德)并提,表明作者重视文化与道德的延续,可能身处一个重视传统、批判现实的文人圈子。同时,“洪炉再埏熔”“经门不私子”等句,表现出对复兴礼制、整顿纲纪的期待,暗示作者希望以古为鉴,推动社会向善。然而,“怀德心无穷”也透露出一种孤独感——即使心怀大志,却难以改变现实,只能寄托于历史与理想。

---

###**5.诗中隐喻与象征**

-**“鹰正笼”**:象征人才被束缚,或志士不得施展抱负。

-**“洪炉再埏熔”**:可能暗喻对旧制度的重新整顿,或对社会问题的解决。

-**“劳歌下山去”**:以“劳歌”象征对理想追求的坚持,而“下山”可能暗示作者从隐居或仕途低谷中回归,但仍心怀未竟的抱负。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

###**总结**

作者可能是一位生活在古代动荡时期的士人,出身寒微,才华横溢,却因时局或命运的不公而难以施展抱负。他通过回顾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等历史典故,表达对古代圣王德政的崇敬,同时借古讽今,批判现实统治者的昏庸与社会的混乱。诗中既有对理想的执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最终以“怀德心无穷”收尾,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士人情怀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落拓书剑晚,清秋鹰正笼。涂山间来上,敬爱如登龙。览古觉神王,翛然天地空。东南更何有,一醉先王风。惟昔...

下载文档
已下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