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寄旧山隐侣_薛莹

旧山诸隐沦,身在苦无身。莫锁白云路,白云多误人。

AI注解:

**诗词内容**:

旧山诸隐沦,身在苦无身。莫锁白云路,白云多误人。

**译文**:

旧日山中那些隐居的人,身虽在却苦于无真正的自我。不要锁住那白云缭绕的山路,白云常常会迷惑人。

**鉴赏**:诗中表达了对旧山隐士生存状态的一种思考,“身在苦无身”蕴含深意,“莫锁白云路,白云多误人”以独特意象传达出对某种虚幻或易使人迷失事物的感悟,语言简洁却有一定的哲理性与意境。

AI诗词背景分析:

诗的四句:“旧山诸隐沦,身在苦无身。莫锁白云路,白云多误人。”看起来像是表达隐居生活的心境。第一句提到“旧山诸隐沦”,可能是在说曾经在旧山隐居的人们。第二句“身在苦无身”有点矛盾,可能是在感叹身在其中却感觉没有自我,或者有某种苦痛。第三句“莫锁白云路”可能劝诫不要阻断通往白云的道路,而第四句“白云多误人”则指出白云常常让人迷失,可能象征着虚幻的诱惑或无法实现的理想。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诗人的可能背景。隐沦可能指隐士或隐居的人,所以诗人可能有隐居的经历或者向往隐居。第二句的“身在苦无身”可能反映出内心的挣扎,或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导致精神上的痛苦。第三句和第四句提到白云,可能与自然景象有关,或者隐喻某种哲学思想,比如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

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这首诗创作时的历史背景,比如是否与某个朝代、事件或文化运动相关。但诗中没有明确的历史事件或地名,所以可能需要更多想象。比如,可能是在唐代,因为唐诗中常见隐逸主题,或者与某个文人墨客的个人经历有关,比如李白、王维等。不过,也有可能是后世诗人模仿前代风格创作的。

另外,要注意用户要求只返回背景文本,不需要解释。所以需要确保回答中不包含任何分析或评论,只给出一个符合诗内容的背景描述。可能需要结合常见的主题,比如隐居、对现实的逃避、自然与尘世的对比等,构建一个合理的场景。

可能的背景:诗人曾在旧山隐居,后来感到现实生活的困扰,于是写下此诗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反思,以及对自然与尘世之间矛盾的感受。或者,可能是在某个历史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选择隐居,但内心仍有挣扎,通过白云的意象来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需要确认是否有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关联,但如果没有的话,可能需要保持一般性。最后,确保语言简洁,符合用户要求,不添加多余信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文人隐逸之风盛行的时期,诗人或许曾因仕途失意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而选择归隐山林。诗中“旧山”暗示对故土或过往隐居生活的回忆,“白云路”则象征超脱尘世的理想归途,而“误人”二字透露出对隐逸生活虚幻本质的深刻体悟,可能源于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思考,或经历某种人生转折后的感悟

显示全部内容
上一篇:羡僧_薛莹
下一篇:最后一页

旧山诸隐沦,身在苦无身。莫锁白云路,白云多误人。

下载文档
已下载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