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草与行莎,相看日未斜。断崖分鸟道,疏树见人家。
望远临孤石,吟馀落片霞。野情看不足,归路思犹赊。
###原文
藉草与行莎,相看日未斜。
断崖分鸟道,疏树见人家。
望远临孤石,吟馀落片霞。
野情看不足,归路思犹赊。
###译文
我和友人以草为席,行走在莎草之上,相互对视,此时太阳还未西斜。
断崖分开了飞鸟的道路,稀疏的树木中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登上孤石远望,吟诗之后,只见一片晚霞渐渐落下。
野外的景色看不够,回家的路上思绪还很悠长。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野图景。首联写诗人与友人的悠闲状态。颔联通过“断崖”“鸟道”“疏树”“人家”等意象,勾勒出山野的幽静与独特。颈联“望远临孤石”展现出视野的开阔,“吟馀落片霞”则增添了诗意氛围。尾联“野情看不足”直接表达对山野景色的喜爱,“归路思犹赊”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全诗意境清幽,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将自然之美与诗人的心境巧妙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
“藉草与行莎,相看日未斜。”这里可能描绘的是在草地上或莎草丛中,两个人相对而坐,看着太阳还没西斜。可能是在自然环境中,比如山野或郊外,进行某种活动,比如聚会或闲游。
“断崖分鸟道,疏树见人家。”断崖可能指陡峭的山崖,鸟道可能指鸟飞过的路径,疏树则可能指稀疏的树木,远处可以看到人家。这可能是在描绘一个山间或乡村的景色,有自然景观和人文元素。
“望远临孤石,吟馀落片霞。”望远可能指远眺,临孤石是在孤石旁边,吟馀可能指吟诗之后,落片霞可能指余晖中的霞光。这里可能有一个人独自在孤石上远望,吟诗后看到晚霞,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
“野情看不足,归路思犹赊。”野情可能指野外的景色或自然的情趣,看不足说明景色令人流连忘返,归路思犹赊可能指归途的思绪还未结束,或者归路显得遥远。这可能表达了一种对自然景色的留恋,以及归途的思绪绵延不绝。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这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不过,用户可能没有提供作者信息,所以需要想象或查找。首先,我会检查是否这首诗是已知的古诗,可能来自某个诗人。比如,可能属于唐代或宋代的诗人,因为这些时期的诗词较多。
通过搜索,发现这首诗可能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但不确定。或者,可能不是,需要进一步确认。或者,可能是一首较为冷门的诗,需要根据内容推测背景。
假设这首诗是李商隐的,那么他的诗常常带有感伤和隐逸的情调。但不确定,所以可能需要根据内容来想象。比如,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观,如断崖、鸟道、孤石、疏树、人家、野情、归路等,可能描绘的是诗人独自游历山野,与友人或家人共处的场景,或者在某个特定的季节或时间,比如黄昏时分。
另外,诗中“藉草与行莎”可能指在草地上或莎草中休息,可能是在春天或初夏,草木繁茂的时节。而“日未斜”说明时间尚早,可能是在白天的某个时段,阳光充足的时候。
“望远临孤石”可能是在一个高处,比如山顶或悬崖边,远眺四周,而“吟馀落片霞”可能是在吟诗之后,看到晚霞,暗示时间流逝,或者结束一天的活动。
“野情看不足”可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不愿离去,而“归路思犹赊”则可能因为思绪太多,归途显得漫长,或者对未来的思考。
综合这些元素,可能的背景是:诗人与友人或家人在春日或某个晴朗的午后,前往山野游玩,坐在草地上,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包括断崖、鸟道、疏树和远处的人家。在远眺时,来到孤石旁,吟诗之后,看到晚霞,感受到自然的美景和内心的思绪,最后在归途中感到思绪绵延,不愿结束这次游览。
不过,用户可能希望我不要假设作者,而是根据内容自行想象背景。因此,我需要确保不涉及作者信息,只描述可能的创作背景。例如,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地点,如山间或郊外,某个时间,如傍晚,诗人与友人一起游览,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到孤独与宁静,以及归途的思绪。
需要确认用户是否希望更具体的背景,比如季节、地点、人物关系等。根据诗句中的“日未斜”和“落片霞”,可能是在黄昏时分,所以季节可能没有特别说明,但时间明确。地点可能是在山野或自然风景区,有断崖、孤石、疏树和人家,可能是一个宁静的乡村或山间小径。
另外,“藉草与行莎”可能暗示在草地上休息,可能是在一个开放的自然环境中,如草地、林间小路,或者靠近水边的地方。而“相看日未斜”可能两人相对而坐,时间尚早,可能是在进行某种交流或沉思。
综合这些,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一个晴朗的傍晚,诗人与友人或家人在山野间游览,坐在草地上,远眺断崖和疏树,看到远处的人家,临摹孤石,吟诗后余晖中出现晚霞,感受到自然的美景和内心的思绪,最后在归途上感到思绪绵长,不愿结束。
需要确保不包含任何解释,只返回背景文本。因此,可能需要将这些元素整合成一段连贯的描述,但不添加任何分析。例如:
“春日午后,诗人与友人于山野间闲游,坐于草地之上,远眺断崖与疏树,望见远处人家。临摹孤石,吟诗之后,余晖中飘落晚霞,归途中思绪绵延,难以割舍。”
或者更简洁:
“诗人与友人于山野间游览,坐草观景,远望断崖疏树,望见人家。临孤石吟诗,余晖中霞光洒落,归路思绪悠长。”
需要检查是否符合用户的要求,即仅返回背景文本,不包含解释。所以可能需要更直接的描述,不添加任何分析性的词汇。例如:
“山间草地上,两人对坐观赏景色,日色未晚。断崖分割鸟飞的小径,疏树间隐约可见村落。远望孤石,吟诗后晚霞洒落,归路思绪绵长。”
这样可能更符合用户的要求,只陈述背景,不解释。需要确保没有提到作者,只描述场景、时间、人物、地点等元素。可能还需要注意诗句中的“藉草”和“行莎”是否指具体的动作,如坐在草地上或行走于莎草中,所以背景中应包含这些细节。
最终,确保文本简洁,符合用户格式要求,只返回背景,不添加其他内容。
山间草地上,两人对坐观赏景色,日色未晚。断崖分割鸟飞的小径,疏树间隐约可见村落。远望孤石,吟诗后晚霞洒落,归路思绪绵长。
藉草与行莎,相看日未斜。断崖分鸟道,疏树见人家。望远临孤石,吟馀落片霞。野情看不足,归路思犹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