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故国岁华奔,一柱高台已断魂。
唯有岘亭清夜月,与君长啸学苏门。
**内容**:千年的故国岁月如奔,一座高台已让人断魂。只有岘亭那清夜的明月,和君一起长啸学苏门。
**译文**:千年的旧国岁月飞逝,一座高台已令人心伤。唯有岘亭清夜的明月,和你一起长啸效仿苏门。
**鉴赏**:诗中“千年故国岁华奔”感慨时光流逝、故国变迁,“一柱高台已断魂”写高台引发的哀伤,“唯有岘亭清夜月,与君长啸学苏门”借景抒怀,以明月相伴、长啸学苏门展现一种超脱或孤寂的情怀,整体意境苍凉而有韵味。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用户的需求。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或者创作时的特定情境。由于用户要求仅返回背景文本,不需要解释,我需要确保回答中不包含任何分析或评论,只提供相关的历史事件、地点或人物。
然后,我要考虑岘亭和苏门的关联。岘亭与羊祜有关,羊祜在岘山建亭,后人常在此凭吊。而苏门可能指的是苏轼,但诗中提到的是“学苏门”,可能涉及苏轼的门人或苏学派。不过,结合“长啸”可能更偏向于豪放派的风格,所以可能需要确认是否与苏轼有关,或者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释。
用户可能没有明确说明,但深层需求可能是希望得到准确的历史背景信息,或者诗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因此,我需要确保提供的背景信息正确,并且符合诗句中的线索。例如,岘亭确实与三国时期相关,而苏门可能指苏轼,但需要确认是否有其他可能的来源。
最后,整理这些信息,确保只包含背景内容,不添加任何解释。可能需要列出相关的地点、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岘山、羊祜、三国时期,以及苏轼的门人或苏学派,但要注意诗句中的“学苏门”是否指学习苏轼的学问,或者是否有其他典故。需要保持简洁,只陈述事实,不进行分析。
千年故国岁华奔,一柱高台已断魂。
唯有岘亭清夜月,与君长啸学苏门。
背景:
千年故国岁华奔,一柱高台已断魂。唯有岘亭清夜月,与君长啸学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