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
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译文:初夏时节告别京城,秋末滞留在三河。蓬莱阁中深沉寂静,日夜思念家乡。寒霜剪落凉阶上的蕙草,秋风捎走幽渚边的荷花。一年的芳华空自凋零,感慨这《式微》之歌。
鉴赏:此诗通过季节变换、景物描写,抒发了诗人久滞他乡的乡思之情。首联点明时间与地点的变迁,颔联写阁中乡思,颈联借景抒情,尾联以《式微》深化情感,意境深沉,情感真挚。
然后“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这里“霜剪”和“风捎”描绘了秋日的景象,霜打台阶上的蕙草,风吹送来水边的荷香。可能是在表达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以及身处异乡的孤寂感。最后“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岁芳”指年华或春光,这里可能有感叹时光流逝,而“式微”出自《诗经》,常用来表达衰落或隐退,可能诗人有归隐或感慨世事变迁的情感。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用户的需求。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比如作者是谁,创作时的情境,或者是否有历史事件关联。但根据要求,不能包含任何解释,所以必须只给出背景文本。用户可能没有说明,但深层需求可能是想通过背景了解诗歌的意境或主题,但这里需要严格遵守格式,只返回背景内容。
然后,我要检查是否有历史资料或已知的诗人信息。这首诗看起来像是古体诗,但不确定具体作者。可能需要假设作者是某个唐代或宋代的诗人,或者自己想象一个背景。由于用户要求想象,如果找不到具体作者,可以创造一个合理的背景,比如诗人因仕途不得志而离开京城,流寓三河,期间感慨时光流逝和乡愁,最终借《式微》之典表达归隐之意。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可能希望背景内容与诗句中的意象对应,比如蓬莱阁、三河、霜、荷等,所以需要将这些元素融入背景中。同时,要避免任何解释,只陈述事实。例如,可能提到诗人离开京城的时间、滞留三河的季节、登蓬莱阁的活动,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最后,确保回答符合用户的所有要求:仅背景文本,无解释。可能需要组织语言,简洁明了地描述这些元素,不添加任何分析或评论。例如:
“首夏时节,诗人离开京城,前往三河地区。在蓬莱阁上登高远望,黄昏时分乡愁涌动。深秋季,霜降后阶前的蕙草凋零,微风中传来水泽荷花的幽香。感慨年华流逝,不禁吟诵《式微》之诗,表达对现实的无奈与归隐之心。”
首夏时节,诗人离开京城,前往三河地区。在蓬莱阁上登高远望,黄昏时分乡仇涌动。深秋季,霜降后阶前的蕙草凋零,微风中传来水泽荷花的幽香。感慨年华流逝,不禁吟诵《式微》之诗,表达对现实的无奈与归隐之心。
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