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落溟涨晓,蒲门郁苍苍。登楼礼东君,旭日生扶桑。
毫厘见蓬瀛,含吐金银光。草木露未晞,蜃楼气若藏。
欲游蟠桃国,虑涉魑魅乡。徐市惑秦朝,何人在岩廊。
惜哉千童子,葬骨于眇茫。恭闻槎客言,东池接天潢。
即此聘牛女,曰祈长寿方。灵津水清浅,余亦慕修航。
###译文
广阔的大海在拂晓时,蒲门一带郁郁葱葱。登上高楼礼拜东君,旭日从扶桑升起。细微处能看见蓬莱瀛洲,闪耀着金银般的光芒。草木上的露水还没干,蜃楼的气象仿佛隐藏着。想要游览蟠桃国,又担心踏入魑魅之乡。徐市迷惑了秦朝,如今谁在朝廷之上。可惜那上千童子,尸骨葬于渺茫之处。恭敬听闻乘槎客所言,东池连接着天河。就在此探访牛郎织女,祈求长寿之方。灵津之水清澈且浅,我也羡慕那远航之船。
###鉴赏
此诗开篇描绘蒲门海滨破晓之景,旭日初升,蓬瀛似现,充满奇幻色彩。诗人欲游仙境又忧险恶,借徐市事叹往昔虚妄。后闻槎客传说,欲访牛女求长寿,灵津水浅慕修航,寄寓对超脱与长寿的向往,情感复杂,意境开阔,融神话与现实,语言凝练,营造出神秘而悠远的氛围。
第二句:“毫厘见蓬瀛,含吐金银光。”蓬瀛指的是蓬莱和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仙山,所以这里可能是在描述仙境的景象,或者诗人对仙境的向往。“蜃楼气若藏”中的蜃楼是海市蜃楼,可能暗示虚幻或不可触及的事物。
第三句:“欲游蟠桃国,虑涉魑魅乡。”蟠桃国应该是指神话中的蟠桃园,而魑魅乡则可能指充满妖魔鬼怪的地方,这里可能表达诗人想要前往仙境但又担心遇到危险的心情。
接下来的句子:“徐市惑秦朝,何人在岩廊。”徐市是徐福,秦始皇时期的方士,他东渡求仙的故事广为人知。这里可能提到徐福迷惑秦朝,寻找仙山,但结果如何呢?“何人在岩廊”可能是在问徐福是否还在那里,或者有没有人成功到达。
“惜哉千童子,葬骨于眇茫。”这里提到千童子,可能指徐福带领的童男童女,他们最终葬身大海,所以有惋惜之情。“恭闻槎客言,东池接天潢。”槎客可能指乘木筏的旅客,东池可能指东海,天潢是银河,这里可能是在说听从槎客的话,认为东海连接天潢,即通往仙境的路径。
最后两句:“即此聘牛女,曰祈长寿方。灵津水清浅,余亦慕修航。”聘牛女可能指牛郎织女的传说,祈长寿方可能指求取长生的方法,灵津水可能指灵河或灵泉,修航则是修造船只,准备航行。这可能暗示诗人想效仿徐福或槎客,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或者前往仙境。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这些元素的来源。徐福东渡是历史事件,而蓬莱、瀛洲、扶桑、灵津等都是道教或神话中的概念,可能与《山海经》有关。蟠桃国来自《西游记》或《封神演义》中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则是民间传说,可能和七夕有关。所以这些意象可能融合了多个神话和历史元素,形成一个关于寻找仙山、长生不老的旅程。
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这些典故的来源,或者这首诗是否基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或文学背景。但根据要求,我需要只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不加解释。因此,我需要将这些元素整合成一个简洁的背景描述,可能包括徐福东渡、蓬莱仙山、牛郎织女、灵津水等神话传说,以及相关的地理和航海元素,如东海、扶桑、蜃楼等。
要确保不包含任何解释,所以直接列出这些背景元素即可。可能需要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典故或是否需要进一步确认某些词汇的具体出处。例如,“徐市”是否确实指徐福,以及“槎客”是否指乘木筏的旅客,这些可能需要确认,但根据常识,应该是正确的。
最后,将所有这些元素组织成连贯的文本,确保符合用户的要求:仅背景,无解释。可能需要分点或分段,但用户没有明确要求格式,所以保持段落形式即可。同时注意不要使用任何markdown,保持纯文本。
这首诗融合了多个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涉及东海仙山、扶桑日出、蓬莱瀛洲等东方神话意象,暗含徐福东渡求仙、千童子葬身海中的历史事件,以及牛郎织女、灵津水等与天界、长生相关的文化符号,描绘了一幅追寻仙境与长生的奇幻图景。
廓落溟涨晓,蒲门郁苍苍。登楼礼东君,旭日生扶桑。毫厘见蓬瀛,含吐金银光。草木露未晞,蜃楼气若藏。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