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开阖,元气变化,泄为百川,凝为崇山,山川之作,与天地并,疑有真宰而未知尸其功者。有若巨灵赑屃,攘臂其间,左排首阳,右拓太华,绝地轴使中裂,坼山脊为两道,然后导河而东,俾无有害,留此巨迹于峰之巅。后代揭厉于玄踪者,聆其风而骇之,或谓诙诡不经,存而不议。
及以为学者拘其一域,则惑于余方。曾不知创宇宙,作万象,月而日之,星而辰之,使轮转环绕,箭驰风疾,可骇于俗有甚于此者。徒观其阴骘无眹,未尝骇焉。而巨灵特以有迹骇世,世果惑矣。天地有官,阴阳有藏,锻炼六气,作为万形。形有不遂其性,气有不达于物,则造物者取元精之和,合而散之,财而成之,如埏埴炉锤之为瓶为缶,为钩为棘,规者矩者,大者细者,然则黄河、华岳之在六合,犹陶冶之有瓶缶钩棘也。巨灵之作于自然,盖万化之一工也。天机冥动而圣功启,元精密感而外物应。故有无迹之迹,介于石焉。可以见神行无方,妙用不测。彼管窥者乃循迹而求之,揣其所至于巨细之境,则道斯远矣。
夫以手执大象,力持化权,指挥太极,蹴蹋颢气,立乎无间,行乎无穷,则捩长河如措杯,擘太华若破块,不足骇也。世人方以禹凿龙门以导西河为神奇,可不为大哀乎?峨峨灵掌,仙指如画,隐辚磅礴,上挥太清。远而视之,如欲扪青天以掬皓露,攀扶桑而捧白日,不去不来,若飞若动,非至神曷以至此?
唐兴百三十有八载,余尉于华阴,华人以为纪嶖嵫,勒之罘,颂峄山,铭燕然,旧典也。玄圣巨迹,岂帝者巡省伐国之不若欤?其古之阙文以俟知言欤?仰之叹之,斐然琢石为志。其词曰:
天作高山,设险西方。至精未分,川壅而伤。帝命巨灵,经启地脉。乃眷斯顾,高掌远跖。砉如剖竹,騞若裂帛。川开山破,天动地坼。黄河太华,自此而辟。神返虚极,迹挂石壁。迹岂我名?神非我灵。变化翕忽,希夷杳冥。道本不生,化亦无形。天何言哉!山川以宁。断鳌补天。世未睹焉。夸父愚公,莫知其踪。屹彼灵掌,悬诸巃嵸。介二大都,亭亭高耸。霞赩烟喷,云抱花捧。百神依凭,万峰朝拱。长于上古,以阅群动。下视众山,蜉蝣蠛蠓。彼邦人士,永揖遗烈。瞻之在前,如揭日月。三川有竭,此掌不灭。
###译文
天地阴阳开合,元气变化无穷,流泄成为百川,凝聚成为高山,山川的形成,与天地同时存在,怀疑有造物之神却不知谁主持其功。就像巨灵神壮猛有力,在其间奋起手臂,左边推开首阳山,右边开拓太华山,断绝地轴使山从中裂开,分开山脊成为两道,然后引导黄河向东流,使其没有灾害,在山峰之巅留下这巨大的痕迹。后代踏着这神奇踪迹的人,听到这传说而惊骇,有人说这荒诞不经,存疑而不议论。
等到认为学者局限于一个区域,就会对其他地方疑惑。竟不知创造宇宙,造就万物,让日月运行,星辰布列,使其轮转环绕,如箭飞驰如风迅疾,对世俗来说有比这更令人惊骇的。只看那暗中的定数没有迹象,不曾惊骇。而巨灵神只因为有痕迹惊骇世人,世人果然迷惑了。天地有职司,阴阳有蕴藏,锤炼六气,造就万物之形。形有不能顺遂其本性,气有不能通达于物,那么造物者取元气的调和,聚合又分散,裁制又成就,如同揉和陶土、用火冶炼制作瓶罐、钩戟、棘刺,圆的方的,大的小的,那么黄河、华山在天地间,就如同陶冶制作的瓶罐、钩戟、棘刺。巨灵神在自然中的作为,大概是万物变化中的一种功效。自然的奥秘暗中发动而神奇的功效开启,元气的精微暗中感应而外物回应。所以有无形迹的形迹,在山石间显现。可以见到神妙运行没有固定方向,奇妙作用不可测度。那些见识短浅的人却沿着形迹去寻求,揣测其达到大小的境界,那么离道就远了。
那用手把握大象,用力持掌变化的权柄,指挥太极,踏踢元气,立于没有间隙之处,行于无穷之境,那么扭转长河如同放置杯子,分开太华如同打破土块,不值得惊骇。世人正把大禹凿龙门引导西河当作神奇,能不算是大悲哀吗?巍峨的灵掌,仙指如画,隐隐隆隆气势磅礴,向上挥动于太空。远远看去,如同要抚摸青天捧取白露,攀折扶桑捧持白日,不离去不归来,像飞像动,不是最神奇的怎么能达到这样?
唐朝兴起一百三十八年,我在华阴任县尉,华山人认为记载在嶖嵫山,刻在罘山,歌颂在峄山,铭刻在燕然山,是旧有的典章。大圣巨灵神的遗迹,难道不如帝王巡视征伐国家吗?那古代缺失的记载来等待知言的人吗?仰望赞叹,斐然成章雕琢石头作志。那词说:
上天造就高山,在西方设置险阻。元气未分之时,河流堵塞而受伤害。天帝命令巨灵,经营开启地脉。于是眷顾这里,高掌远踏。轰然如同剖开竹子,霍然如同撕裂丝帛。河开了山破了,天动地裂。黄河太华,从此开辟。神灵返回虚极,踪迹挂在石壁。踪迹岂是我命名?神灵不是我显灵。变化迅疾,虚寂深远。道本不生,化也无形。上天说什么呢!山川因此安宁。断鳌足补天。世人没见过。夸父愚公,不知其踪迹。屹立那灵掌,高悬在高峻之处。介于两大都会,高高耸立。云霞火红烟雾喷发,云拥抱花捧持。百神依凭,万峰朝拱。生于上古,以此观览万物变动。向下看众山,如同蜉蝣蠛蠓。那地方的人士,永远揖拜遗烈。瞻望在眼前,如同高举日月。三川有枯竭,这掌不磨灭。
###诗词鉴赏
这篇文章以磅礴的气势、奇幻的想象描绘了巨灵神开辟山川的神奇事迹。开篇从天地元气变化引出巨灵神的功绩,通过与世俗常见事物对比,凸显其神奇。文中对巨灵神动作的描写生动形象,如“左排首阳,右拓太华”等,展现其伟力。作者借巨灵神事迹探讨道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神妙不可测,世人不应局限于形迹。文章还将巨灵神与大禹、夸父、愚公等对比,突出其独特与崇高。结尾以颂词形式赞美巨灵神遗迹的永恒与神奇,语言华丽,富有节奏感,情感充沛,既展现了自然山川的壮美,又蕴含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与赞叹,体现了作者对宏大神奇事物的向往和对自然之道的思考。
接下来,我需要确认用户的需求是否明确。用户可能希望知道这首诗创作的具体历史时期、作者、或者相关的历史事件。但原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到作者名字,所以可能需要通过内容推测。比如,文中提到“余尉于华阴”,这可能是指某位在华阴任职的官员,可能与唐代的某个具体人物有关,但不确定。
另外,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这首诗与哪些古代文献或传说有关联。比如,文中引用了“玄圣巨迹”、“断鳌补天”等,这些可能与《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有关,或者与道教思想相关。还有提到“夸父愚公”,这可能是在引用古代神话人物,但需要确认是否有直接关联。
用户可能没有明确说明的是,他们是否需要区分这首诗是原创还是改编自现有典籍。根据原文的结构,看起来像是模仿古文风格,可能有参考《山海经》或《淮南子》的内容,但作者可能是后人创作的。需要进一步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可能的出处。
现在,我需要确保只返回背景文本,不包含任何解释。因此,我需要列出所有可能的背景元素:神话传说(巨灵赑屃、断鳌补天、夸父愚公)、历史时期(唐朝)、地理位置(华阴、华山、黄河)、以及可能涉及的典籍(《山海经》、《淮南子》)。同时,注意用户提到的“唐兴百三十有八载”可能指的是唐玄宗时期,但需要确认具体年份。
最后,整理这些元素,形成简洁的背景文本,确保不添加任何解释,只陈述事实。例如,指出诗中涉及的神话人物、地理名称、历史背景和可能的典籍来源。
唐兴百三十有八载,余尉于华阴,华人以为纪嶖嵫,勒之罘,颂峄山,铭燕然,旧典也。玄圣巨迹,岂帝者巡省伐国之不若欤?其古之阙文以俟知言欤?仰之叹之,斐然琢石为志。
阴阳开阖,元气变化,泄为百川,凝为崇山,山川之作,与天地并,疑有真宰而未知尸其功者。有若巨灵赑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