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为张(亻贵)赠阎使臣_王昌龄

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

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

赖承琢磨惠,复使光辉新。

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

AI注解:

###译文

那献玉的人多么哀伤啊,楚国上下都一同感到悲苦艰辛。

泪水哭干接着流出血来,又凭借什么来辨别那玉的真假呢。

幸亏承蒙琢磨的恩惠,才又让它焕发出新的光辉。

还是害怕谗言的嫉恨,会把它像尘埃一样抛弃。

###鉴赏

这首诗以卞和献玉的典故为依托,开篇“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奠定了全诗悲怆的基调,展现出献玉人及楚国的悲苦。“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极写献玉人遭遇的悲惨与玉之真假难辨的无奈。“赖承琢磨惠,复使光辉新”,转折中体现出玉经雕琢重焕光彩的希望。然而“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又陡然生出担忧,怕玉再遭谗弃,深刻地揭示了人才易被埋没、受谗害的社会现实,情感跌宕起伏,寓意深远。

AI诗词背景分析:

第一句“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这里提到“献玉人”和“楚国”,可能和楚国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有关。比如,楚国的屈原,他以《离骚》等作品著称,常以香草美人自喻,表达忠诚和遭遇的不公。所以可能和屈原有关,但不确定。

第二句“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这里“泣尽继以血”可能暗示了极大的悲伤和牺牲,甚至流血。这可能与屈原投江自尽有关,但需要确认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背景。

第三句“赖承琢磨惠,复使光辉新。”这里的“琢磨惠”可能指经过琢磨和雕琢,使事物焕发光彩。这可能与玉石的加工有关,或者比喻才华经过磨练后更加突出。

第四句“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这里提到“谗口疾”和“弃之如埃尘”,可能指被谗言所害,最终被抛弃,像尘土一样。这和屈原被流放、最终投江的遭遇很吻合,因为他在《离骚》中提到过被小人陷害的情况。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背景。比如,是否有其他历史事件或人物符合这些意象?但结合“楚国”和“献玉人”,屈原的可能性很大。另外,这四句诗的结构和用词也符合楚辞的风格,比如“哀哀”、“泣尽”、“谗口”等词汇常见于屈原的作品中。

用户可能希望得到一个具体的背景,比如屈原的故事,或者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但根据诗句内容,最可能的是屈原的遭遇。需要确认是否有其他可能,但暂时没有其他明显线索。因此,可以推断这四句诗是关于屈原的,描述他献身楚国却遭谗言陷害,最终被抛弃的悲惨命运。

不过,用户可能只是希望得到创作背景的文本,而不需要深入分析。所以直接给出背景即可,不需要解释。但必须确保背景准确,如果不确定,可能需要指出可能的关联,但根据现有信息,屈原是最合理的猜测。

楚国大夫屈原遭谗言诬陷,怀才不遇,最终被流放放逐,投江自尽。其忠贞爱国却遭小人排挤,献身楚国却如弃敝履,悲愤交加,血泪交织。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赖承琢磨惠,复使光辉新。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

下载文档
已下载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