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赴南巴留别苏台知己_贾岛

人过梅岭上,岁岁北风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
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只应持钓竿。

AI注解:

###译文

人来到梅岭之上,年年都觉得北方吹来的风十分寒冷。夕阳西下,一叶孤舟离去,只能望着绵延万里的青山。湘水静谧,只听到猿猴的啼叫,洞庭广阔,草色一片葱茏。已经预料到自己的人生之事,只应该手持钓竿(过着隐逸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梅岭所见之景与内心感慨。开篇“人过梅岭上,岁岁北风寒”点明地点与环境,突出梅岭风寒的特点,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氛围。“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以落日、孤舟、青山等意象勾勒出开阔又略带寂寥的画面,寓情于景,体现诗人漂泊之感。“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进一步借景抒情,湘水静谧却有猿声,洞庭广阔伴草色,动静结合,衬托出诗人内心复杂情绪。尾联“已料生涯事,只应持钓竿”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人生已有预判,欲以持竿垂钓的隐逸生活度过余生,传达出一种无奈与超脱交织的心境。全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情感深沉。

AI诗词背景分析:

首先,我需要仔细阅读并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诗的内容是:

人过梅岭上,岁岁北风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

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只应持钓竿。

接下来,我需要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意象。诗中提到了“梅岭”、“北风寒”、“落日孤舟”、“青山万里”、“猿声湘水”、“草色洞庭”、“持钓竿”等元素。这些意象通常与旅途、孤寂、自然景色以及隐逸生活有关。

“梅岭”可能指的是位于中国广东省的梅关,是古代连接南北的重要关隘,常出现在诗词中,暗示诗人可能在途中经过此地,感受到寒冷的北风,这可能暗示季节是冬季,天气寒冷,旅途艰辛。

“落日孤舟”描绘了夕阳下的孤舟,可能象征着诗人独自漂泊,孤独无助的状态。而“青山万里”则展现了广阔的自然景象,可能表达诗人对远方的向往或对自由的渴望。

“猿声湘水静”中的“湘水”是湖南省的湘江,而猿声通常与哀愁、凄凉的氛围相关,但这里却说“静”,可能形成对比,暗示诗人内心的平静或对自然声音的超脱。

“草色洞庭宽”中的“洞庭”是著名的洞庭湖,宽广的湖面和草色茂盛,可能象征着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或是隐逸生活的理想。

最后两句“已料生涯事,只应持钓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预知,以及选择持竿垂钓,过隐逸生活的态度。这可能表明诗人经历了世事纷扰,现在寻求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我需要结合这些意象和情感,想象或查找可能的历史背景。诗人可能是在贬谪或流放途中经过梅岭,前往湘水或洞庭湖一带。唐代或宋代有文人被贬至南方的情况,比如柳宗元、刘禹锡等,他们的作品中常有类似的孤寂和隐逸主题。

另外,“梅岭”在唐代是南方的重要关隘,连接中原与岭南,常有官员或文人在此途中。诗中的“岁岁北风寒”可能暗示诗人年复一年地经历寒冷,可能是在北方出生,但被贬至南方,每到冬天都感到寒冷,思念故乡。

“持钓竿”则符合古代隐士的生活,如姜太公钓鱼的典故,或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意象,表明诗人可能在经历仕途挫折后,选择归隐,享受自然和闲适的生活。

此外,诗中的时间和地点可能是在秋冬之际,北风寒冷,而湘水和洞庭湖的景色则在秋天或初冬更为明显,如洞庭湖的烟波浩渺,湘水的清冷。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此诗相关。例如,唐代诗人元结曾游历湘楚,可能与这首诗有关,但需要进一步查证。不过,用户要求的是背景,可以基于诗中的元素进行合理想象,而不必严格考证。

最后,确保背景内容不包含解释,只描述情境、地点、时间和可能的情感状态。例如,诗人可能在秋冬季节,途经梅岭,前往湘水或洞庭湖,经历流放或贬谪,感受到孤寂,最终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

梅岭冬日,北风凛冽。诗人乘孤舟行于落日苍茫之际,遥望绵延青山,途经湘水听闻猿啼,又见洞庭湖畔草色葱茏。此行似为流放或贬谪,岁岁经由此地,寒意渐深。最终,他料定人生漂泊难定,唯有放下世事,持竿垂钓于江湖之间,寻求心灵的归隐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过梅岭上,岁岁北风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只应持钓竿。

下载文档
已下载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