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怆。来事勿相迎,相迎已惆怅。
不如兀然坐,不如塌然卧。食来即开口,睡来即合眼。
二事最关身,安寝加餐饭。忘怀任行止,委命随修短。
更若有兴来,狂歌酒一盏。
###译文
过去的事情不要再追忆,追忆起来大多是悲怆。未来的事情也不要刻意去迎接,迎接时已满怀惆怅。
不如无知无识地坐着,不如慵懒松弛地躺着。食物来了就张口吃,困了想睡就合上眼。
有两件事最关乎自身,那就是安稳睡觉和多吃饭食。忘却一切,任意行动或停留,听任命运决定寿命长短。
如果再有兴致来了,就放声高歌,饮上一盏酒。
###鉴赏
此诗展现出一种超脱、随性的生活态度。开篇即点明对过往与未来的态度,勿追思往事的悲怆,勿相迎来事的惆怅,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接着描述了一种极为随性的生活状态,坐卧随意,饮食睡眠自然而为,突出了对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视——安寝加餐饭。后半部分进一步强调忘怀一切,听任命运,体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哲学,而兴致来时的狂歌饮酒,更增添了几分洒脱不羁,反映出诗人对摆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自在的向往。
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怆。来事勿相迎,相迎已惆怅。
不如兀然坐,不如塌然卧。食来即开口,睡来即合眼。
二事最关身,安寝加餐饭。忘怀任行止,委命随修短。
更若有兴来,狂歌酒一盏。
我需要基于这首诗的内容,查找或想象其创作背景。诗的内容是古体诗,似乎是劝人淡泊、随遇而安、不执着于过去和未来,专注于当下,吃好睡好,忘却烦恼。
由于指令是“查找或想象”,我不能真正查找历史背景,因为我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或具体出处。它看起来像是一首原创或仿古的诗。所以我需要基于诗的内容来想象背景。
诗的主题是:不要追忆过去(因为会悲伤),不要迎接未来(因为会惆怅),不如随缘坐着或躺着,吃饭睡觉,最重要的是安寝和加餐,忘却一切,随命运长短,偶尔狂歌醉酒。
背景想象:这可能是一个隐士、诗人或智者在教导别人或自我劝解,过着简朴、无忧的生活。或许是在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如山林、隐居处。
关键元素:
-淡泊名利,随遇而安
-不执着于过去和未来
-专注于当下的基本需求:吃、睡
-享乐适度,偶尔饮酒作乐
可能的背景:
-作者可能是一个古代的隐士或道家思想者,如陶渊明或类似人物。
-场景:在一个隐居的山林中,作者在教导弟子或自言自语。
-时间:可能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或唐宋时期,这些是中国古典诗词盛行的时代。
-情境:作者可能在经历人生起伏后,悟出真理,写下这首诗以自慰或劝人。
指令说“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所以我需要只写背景文本,不加任何解释。
背景文本应该简洁,描述场景、人物、事件等。
例如:
“在一个宁静的山林隐居处,一位老者坐在竹椅上,望着云卷云舒,思考人生。他教导弟子不要追忆往事,也不必担忧未来,只需安于当下,好好吃饭睡觉,忘却烦恼。”
但指令是“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并且是基于诗的内容。诗是中文的,内容是古体诗,所以我应该用中文返回,因为原始文章是中文的。
用户指令是中文的,原始文章是中文的,所以我应该用中文回复。
背景文本需要是文本内容,描述背景。
保持简洁,不要添加解释。
想象一个合理的背景:
-作者:一位隐士或诗人。
-场景:隐居的山林或书房。
-事件:创作这首诗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最终输出:只返回背景文本。
在一个宁静的山林隐居地,一位老者坐在石凳上,望着溪水潺潺,回忆起往昔却不再追思,面对未来也不再迎接。他教导弟子或自言自语,专注于当下的简单生活:随意坐卧,及时进食和睡眠,忘却世事纷扰,随命运长短而安之若素。偶尔,他举起酒盏,狂歌高咏,沉浸在自然与自由之中。
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怆。来事勿相迎,相迎已惆怅。不如兀然坐,不如塌然卧。食来即开口,睡来即合眼。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