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远自西天竺,头陀行遍国朝寺。口翻贝叶古字经,
手持金策声泠泠。护法护身唯振锡,石濑云溪深寂寂。
乍来松径风更寒,遥映霜天月成魄。后夜空山禅诵时,
寥寥挂在枯树枝。真法常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
佛川此去何时回,应真莫便游天台。
###译文
高僧从遥远的西天竺而来,行脚僧的足迹遍布我朝的寺庙。口中念诵着用古梵文写在贝叶上的经文,手中拿着的金锡杖发出清脆的声响。凭借振锡杖来护法护身,那石间急流、云绕山溪之处十分寂静。刚来到松林小径,风愈发寒冷,远远与霜天相映,月亮如钩。后夜在空山中诵经时,(身影)寂寥地挂在枯树枝旁。真正的佛法常常传播,内心却不停留于一处,东西南北都是随缘之路。从这佛川离去后何时归来,得道高僧可不要就此去游天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来自西天竺的头陀高僧形象。开篇点明其来历与游历经历,展现出一种异域和游历广泛的神秘感。“口翻贝叶”“手持金策”等句,从诵经和持杖等细节刻画高僧的修行状态与风度。“护法”以下几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如石濑云溪、松径霜天等,营造出清幽空灵的氛围,衬托出高僧修行的孤寂与超脱。“后夜”两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寂之感。“真法”两句则揭示了高僧随缘自在的心境和对佛法传播的执着。最后两句表达了对高僧离去的不舍与牵挂,也侧面反映出高僧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整首诗语言古朴,意象丰富,将高僧的形象与佛法的境界较好地融合,给人以空灵、超脱之感。
上人远自西天竺,头陀行遍国朝寺。口翻贝叶古字经,
手持金策声泠泠。护法护身唯振锡,石濑云溪深寂寂。
乍来松径风更寒,遥映霜天月成魄。后夜空山禅诵时,
寥寥挂在枯树枝。真法常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
佛川此去何时回,应真莫便游天台。
这首诗是描述一位上人(可能是一位高僧或修行者)从西天竺(指印度或佛教发源地)远道而来,遍游国朝的寺庙,手持金策(可能是一种法器),在寂静的环境中修行。诗中提到了贝叶经、振锡、石濑、云溪等元素,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修行悟道的氛围。
现在,我需要基于诗词的内容,查找或想象创作诗词的背景。指令说“查找或者想象”,意思是如果我知道背景就查找,否则想象。
作为AI,我可能没有实时查找的能力,但我可以基于常识和知识来想象背景。
从诗的内容看:
-“上人远自西天竺”:上人从西天竺(佛教圣地)远道而来。
-“头陀行遍国朝寺”:头陀行是佛教中的一种苦行方式,遍游国朝的寺庙。
-“口翻贝叶经”:贝叶经是古代印度佛教的经文,写在贝叶上。
-“手持金策声泠泠”:金策可能是法器,声音清脆。
-“护法护身唯振锡”:振锡可能是摇动锡杖,护法护身。
-“石濑云溪深寂寂”:描述了幽静的自然环境。
-“乍来松径风更寒,遥映霜天月成魄”:来到松树林,风寒,月亮高悬。
-“后夜空山禅诵时,寥寥挂在枯树枝”:夜晚在空山禅诵,月亮或声音挂在枯树枝上。
-“真法常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佛法常传,心不住(不执着),随缘而行。
-“佛川此去何时回,应真莫便游天台”:询问去佛川何时回来,劝应真(可能指这位上人)不要久留天台。
背景想象: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中国唐代或宋代,因为提到了“国朝寺”,可能指唐朝或宋朝的佛教盛况。
-上人从西天竺来,暗示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能与唐玄奘等取经故事相关。
-场景是隐士或高僧的修行生活,背景可能是山林寺庙。
-创作背景:诗人可能是一位文人或僧侣,目睹或想象一位高僧的修行,从而创作此诗。
指令要求: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不要包含任何解释。
所以,我需要输出纯文本,描述背景。
结构化背景:
-地理背景:上人从印度(西天竺)来到中国,遍游寺庙。
-情境背景:描述一位修行者在寂静的山林中修行的场景。
但指令说“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所以我应该直接写出背景描述。
例如:
一位高僧从印度远道而来,游历中国各地寺庙,手持法器,修行悟道,在幽静的山林中度过寒夜。
但要确保它不包含解释。
或许更直接地:
背景:唐朝时期,一位来自印度的高僧在中国佛教圣地游历,体验修行生活。
指令说“基于诗词的内容”,所以我需要从诗中提取元素。
诗中元素:西天竺、国朝寺、贝叶经、金策、振锡、石濑、云溪、松径、霜天、月、空山、禅诵、枯树枝、真法、随缘路、佛川、天台。
背景:一个寒冷的秋夜,在中国的山区寺庙或修行地,一位从印度来的僧侣在诵经修行。
但要简洁,只返回文本。
指令是“查找或者想象下创作诗词的背景”,所以我需要创建一个背景描述。
最终输出应该只是文本,描述背景。
例如: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来自西天竺的高僧在中国佛教寺庙中修行的场景,发生在寒冷的夜晚,周围是幽静的自然环境。
但指令说“不要包含任何解释”,所以或许不要说“描绘了”,直接说背景。
试着写:
一位上人从西天竺远游而来,在中国国朝的寺庙中修行,手持金策,诵读贝叶经,在石濑云溪间振锡,经历松径风寒,于空山禅诵月下。
但这更像是诗的复述,而不是背景。
背景应该是外部的,比如历史或情境。
想象背景:
在唐朝,一位像玄奘法师一样的高僧从印度归来,游历中国,传播佛法。诗中描述了他在某个寺庙的场景。
但要避免解释。
或许:
背景文本:唐朝佛教盛行时期,一位印度高僧在中国游历,深入山林寺庙修行。
但指令说“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所以可能是描述性文本。
看指令示例:它说“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没有指定格式。
所以,我可以写一段描述。
最终决定:写一个简短的背景描述,基于诗的内容。
输出:
一位来自印度的高僧,在中国唐朝的佛教寺庙中修行,手持法器,诵经于寂静的山林间。
但这可能太简略。
或许更详细地描述场景。
指令是“查找或者想象”,所以我可以想象。
创作背景:诗人可能在目睹一位外国僧侣在中国修行后,创作此诗,表达对佛法的向往和修行的艰辛。
但要避免解释。
我认为最好保持描述性。
最终输出:
上人从西天竺远道而来,遍游中国寺庙,手持金策,诵读古经,在寒冷的夜晚于空山中禅诵,背景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时代。
但要确保不包含解释词如“表达”。
或许:
背景:一位印度高僧在中国游历,经历各种修行场景,包括手持金策、诵读贝叶经、在云溪石濑间振锡,以及在松径霜天下禅诵。
这更接近诗的内容。
我认为这个应该可以。
一位印度高僧从西天竺远道而来,游历中国国朝的寺庙,手持金策,诵读贝叶经,在石濑云溪间振锡,经历松径风寒,于空山禅诵月明,背景是佛教盛行的唐代或宋代山林修行生活。
上人远自西天竺,头陀行遍国朝寺。口翻贝叶古字经,手持金策声泠泠。护法护身唯振锡,石濑云溪深寂寂。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