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诗偈 其一七八_庞蕴

行学非真道,徒劳神与躯。千里寻月影,终是枉工夫。

不悟缘声色,当今学者疏。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

AI注解:

###译文

只在表面行为上去学习并非真正的求道,白白耗费精神与身体。就像到千里之外去寻觅月影,终究是白费功夫。

不明白沉迷于声色之境的缘由,如今的求学者大多对此疏忽。只要观察事物的生起与灭去之处,这其中就蕴含着真如佛性。

###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直白的语言阐述了关于求道的见解。开篇即点明仅注重外在行为的学习并非真道,以“千里寻月影”的形象比喻,强调这种做法的徒劳无功。后四句进一步指出当下学者的弊病在于不悟声色之缘,而真正的真如佛性其实就体现在对事物起灭变化的洞察之中,整首诗意在引导人们摒弃外在的虚妄追求,从对事物本质的观察中领悟真谛,具有一定的禅意和哲理启迪。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千里寻月影,终是枉工夫”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徒劳,用“千里寻月影”这个意象,可能比喻追求虚幻的目标或执迷于不可得的事物。这里可能涉及到佛教的某些概念,比如执着于形式而非本质。

然后第二联,“不悟缘声色,当今学者疏”,提到学者不理解“缘声色”的道理,这里的“缘声色”可能指感官或外在的事物,暗示学者们过于依赖外在的学问而忽略了内在的觉悟。最后两句“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指出在事物生灭变化中,真如本性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明显带有禅宗的思想,强调超越二元对立,回归本心。

所以,这首诗的背景可能是在一个禅修或讲学的场景,作者可能是一位禅师或学者,通过这两联诗来点醒那些过于执着于外在学问的学者。他可能在讲台上或某个静修场所,用简洁的诗句传达深刻的禅理,提醒听众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而应直接体悟本心。

需要确认的是,诗中的“行学”是否特指某种修行方式,比如儒家或佛教的修行,而“真如”是佛教的核心概念,所以背景可能涉及佛教禅宗的修行环境。同时,诗中提到“当今学者疏”,说明作者针对的是当时普遍存在的学术风气,批判其浮于表面,缺乏实际体悟。

另外,语言风格简练,带有古典诗词的特点,可能是在唐代或宋代这样的时期创作,但具体朝代需要进一步分析用词。不过用户要求只返回背景文本,不需要时间地点的细节,所以重点放在场景和氛围上。

总结,背景应该是某个禅宗讲堂或静修之地,作者以禅师身份,用简短的诗句点化听众,强调超越形式,直指本心。场景可能在清晨或傍晚,阳光透过窗户,营造宁静的氛围,听众在静听中领悟诗中的禅意。

行学非真道,徒劳神与躯。千里寻月影,终枉工夫。

不悟缘声色,当今学者疏。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

(背景文本:在一个禅修静室中,一位白发禅师手持拂尘,目光深邃地望向窗渐暗的天际。青砖地面上,一行行尚未干透的墨迹记录着昨夜的讲法。墙角的经书半开,书页边缘微微卷起,似是被夜露浸润过。此刻,只有烛火在案几上摇曳,映照着弟子们屏息凝神的侧影。禅师突然停顿了挥动的拂尘,目光穿透窗棂,仿佛凝视那轮永不为俗世所染的明月。)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行学非真道,徒劳神与躯。千里寻月影,终是枉工夫。不悟缘声色,当今学者疏。但看起灭处,此个是真如。

下载文档
已下载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