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少长认维桑,书剑谁教入帝乡。一事无成空放逐,
故人相见重凄凉。楼台寂寞官河晚,人物稀疏驿路长。
莫怪临风惆怅久,十年春色忆维扬。
译文:在东京无论年少年长都认识故乡的桑树(暗指故乡情),是谁让我带着书和剑来到这帝王所在的京城。如今一事无成白白地被放逐,与故人相见更增添了凄凉之感。傍晚时分,官河旁的楼台寂静落寞,驿路上行人稀少显得路途漫长。不要怪我临风惆怅许久,十年来我一直忆念着扬州的春色。
鉴赏:这首诗情感深沉,开篇点明对故乡的熟悉和来到帝乡的缘由,“一事无成空放逐”饱含着仕途不顺的无奈与悲叹。与故人相见,更添凄凉,强化了这种伤感。“楼台寂寞”“人物稀疏”的环境描写,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结尾以忆念扬州春色作结,借景抒情,将十年的惆怅与对往昔的怀念融入其中,使情感更加悠长深沉,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美好过去的向往。
接下来需要确定创作背景。李频是唐代诗人,曾担任过校书郎等职,后因事流放。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流放期间或途经洛阳、扬州时所作。诗中提到“十年春色忆维扬”,说明离开扬州已十年,可能是在流放期间回忆过去,或者在洛阳与友人相遇时触景生情。地点涉及洛阳和扬州,时间可能在晚唐时期,具体年份不确定,但大致可以推断是在作者仕途不顺、被贬谪的时期。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提供的原始文章中,诗的内容可能有误,比如“东京少长认维桑”中的“维桑”是否正确,或者是否应为“维扬”。但根据诗的内容,尤其是最后一句提到维扬,所以可能“维桑”是笔误或别称。不过用户可能已经确认了内容,所以按原诗处理。
需要确保背景描述准确,涵盖地点(洛阳、扬州)、时间(晚唐)、事件(仕途失意、流放)、情感(孤独、怀念)。同时避免添加任何解释,只陈述背景情况。例如,李频在洛阳与故人相遇,回忆起十年前往扬州的经历,此时可能处于流放期间,途经洛阳,见到洛阳的景色,触发了对扬州的回忆。
最后检查是否符合用户要求,仅返回背景文本,不包含任何其他信息。确认没有遗漏重要点,如地点、时间、事件、情感,并且语言简洁明了。
李频因仕途失意被流放,在途经洛阳时与故人相遇。正值暮春时节,河畔楼台寂静,驿路行人稀少,他凭栏远望,想起十年前离开扬州时的春色。此诗作于晚唐年间,地点在洛阳与扬州之间,背景是诗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与仕途坎坷的感慨。
东京少长认维桑,书剑谁教入帝乡。一事无成空放逐,故人相见重凄凉。楼台寂寞官河晚,人物稀疏驿路长。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