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竹_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子猷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AI注解:

译文:篱笆外清幽的树荫连接着药栏,清晨的风拂过,翠竹相互碰撞发出声响。王子猷死后,懂得竹子品性的知音变得稀少,竹子那带着粉霜的竹节,徒然在岁寒中坚守。

鉴赏:首句描绘出一幅清幽的画面,“清阴”营造出静谧氛围,“接药阑”拓展了空间感。次句“晓风交戛碧琅玕”以声衬静,通过描写晓风吹动竹子相互碰撞的声音,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同时“碧琅玕”用比喻手法将竹子比作美玉,突出竹子的青翠与珍贵。后两句运用典故,王子猷爱竹成痴,“子猷死后知音少”表达出知音难觅的感慨。“粉节霜筠谩岁寒”中“粉节霜筠”刻画了竹子高洁、坚韧的形象,“谩岁寒”强调竹子虽能在岁寒中坚守,却少有人欣赏,进一步深化了知音难寻的主题,借竹抒情,蕴含着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美好品性难以被理解的无奈。

AI诗词背景分析:

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子猷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这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从内容来看应该是一首咏物抒怀的七言绝句。

首先注意到诗中提到“药阑”,这是古代种植药草的围栏,说明诗人可能身处一个园林或药圃环境。接着“碧琅玕”指的是竹子,因为竹子常被比喻为君子,这里应该是在描写竹子在晨风中的摇曳景象。

后两句提到“子猷”,这是东晋名士王徽之的字。王徽之以竹闻名,曾“不可一日无此君”。诗人在这里用典,表达一种知音难觅的感慨。而“粉节霜筠”显然是在进一步描写竹子,粉节指竹节,霜筠指竹子的青色,整体描绘竹子在寒冬中依然挺立的形象。

结合这些意象,我想象这首诗可能是刘克庄晚年所作,当时他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像竹子一样坚守气节,但又感到知音稀少。创作背景应该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早晨,诗人独坐庭院,看着竹子在风中摇曳,触景生情而作。

让我再想想,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应该包括:时间是寒冷的冬季早晨;地点是在一个有药圃和竹子的庭院;诗人身份是经历仕途坎坷的文人;情感基调是孤高自许但又感慨知音难觅。这些都应该包含在背景文本中。

不过用户要求只返回背景文本,不需要解释,所以我需要把这些信息浓缩成一段简洁的文字。重点要突出庭院、药圃、竹子这些意象,以及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情感。

某年冬日清晨,寒雾未散,一庭冷雨敲打着药圃的竹篱。诗人独倚轩窗,见庭前数竿翠竹在晓风中轻颤,琅玕碧叶与霜枝相映,恍若见友人王徽之爱竹之态。此情此景,勾起他宦海浮沉数十年的感慨,想起子猷绝交后竹林七贤各散东西,自己纵有粉节霜筠之志,却难觅知音,唯有将寂寥情怀寄托于笔端。

显示全部内容
上一篇:春游_王勃
下一篇:最后一页

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子猷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下载文档
已下载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