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送从兄坤载_李咸用

忍泪不敢下,恐兄情更伤。别离当乱世,骨肉在他乡。
语尽意不尽,路长愁更长。那堪回首处,残照满衣裳。

AI注解:

###逐句翻译

强忍着泪水不敢流下来,是害怕兄长的心情更加悲伤。在这乱世之中分别,亲人(这里“骨肉”指代亲人)还远在他乡。话说完了但情意还没表达完,路途遥远,忧愁也更加深长。怎么能够回头看呢,那夕阳的余晖洒满了衣裳。

###词句鉴赏

-**“忍泪不敢下,恐兄情更伤”**:“忍”和“恐”这两个字用得精妙。“忍”体现出诗人努力克制自己情绪的状态,“恐”则是担心兄长的情绪,生动地描绘出兄弟间相互体贴、关怀的深厚情感。比如我们平时安慰朋友时,自己心里难受但怕朋友更伤心而强装镇定,就和这类似。

-**“语尽意不尽,路长愁更长”**:“语尽”和“意不尽”形成对比,就像我们和好朋友分别时,话说完了但还有好多没说的;“路长”和“愁更长”,把抽象的“愁”和具体的“路长”联系起来,让“愁”变得好像能丈量一样,更突出了离别的愁绪之深。

-**“那堪回首处,残照满衣裳”**:“残照”这个景象描写很妙,夕阳余晖洒在衣裳上,营造出一种凄凉、落寞的氛围。就好像我们在很伤感的情境下,看到的景色都好像带着悲伤,这里用残照来烘托出离别的悲伤和无奈,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情绪。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我会仔细阅读这首诗的内容。诗中似乎表达了离别和忧伤的情感,特别是提到“恐兄情更伤”和“别离当乱世”,这可能暗示了战乱或动荡的时代背景。还有一些意象,比如“残照满衣裳”,这让我联想到战后的凄凉景象,或者离别时的愁绪。

然后,我需要考虑诗的结构和用词。四句的格式比较简洁,可能属于某个特定的诗体,比如绝句。用词方面,“乱世”、“骨肉在他乡”提示了战事或政治动荡,可能是指战乱导致家人分散。“语尽意不尽”显示出情感无法完全言表,可能有未尽的哀思或无奈。

接下来,思考作者可能的身份和时代。考虑到“骨肉在他乡”和“乱世”的意象,可能作者生活在战国时期,或者某个类似的分裂动荡的时代。例如,春秋战国、三国时期、五胡乱华等。这些时期常常有战乱和离散,适合这样的主题。

还要注意诗中的细节,比如“残照满衣裳”这里的“残照”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或是对过去的回忆,而“满衣裳”则可能暗示作者身上带着离别的痕迹,或者因为战乱而满身尘土,这加深了忧伤的氛围。

另外,用户提到不能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所以我的分析要保持简洁易懂,避免术语。同时,要确保不离题,只深入探讨背景。可能需要推测作者的个人经历,比如是否经历过战乱,家人分散,或者有兄弟离别的情节。

最后,整合这些思考点,形成一个连贯的回答。要涵盖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作者可能的处境和情感,以及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保持语言自然,符合用户的理解要求。

这首诗描绘了乱世中骨肉分离的深重哀伤,有以下可能的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此诗应创作于战乱频仍的年代,可能涉及春秋战国、三国纷争或五胡乱华等历史时期。乱世动荡使亲人被迫分散,"别离当乱世"直接点明了社会背景。

2.**作者处境**:作者或为身处战乱中的士人,面对家国破碎的现实,内心充满矛盾。诗中"忍泪不敢下"的克制态度,暗示作者可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3.**情感内核**:诗中展现的深层情感是兄妹离别时的痛苦与无奈。作者或许亲身经历或目睹了战乱导致的骨肉离散,因此通过"恐兄情更伤"表达了对至亲的深切关怀。

4.**艺术特色**:全诗运用意象叠加手法,"残照满衣裳"既暗示战后惨景,又塑造了视觉化的悲凉意境,体现了古代诗人对情感传达的精妙把握

综合来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乱世中,作者目睹兄弟离散的惨状,通过含蓄的表达方式,既展现了个人情感的压抑与挣扎,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人间悲剧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忍泪不敢下,恐兄情更伤。别离当乱世,骨肉在他乡。语尽意不尽,路长愁更长。那堪回首处,残照满衣裳。

下载文档
已下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