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垄穴遗诗_沈廷瑞

虚劳营殡玉山前,殡后那知已脱蝉。应是元神归洞府,
更与遗魄在黄泉。灵台已得修真诀,尘世空留悟道篇。
堪叹浮生今古事,北邙山下草芊芊。

AI注解:

###逐句翻译

在玉山前徒劳地操办丧葬之事,可谁知道人死后就如同蝉脱壳一般(解脱了尘世)。应该是人的灵魂回到了神仙居住的洞府,而那遗留的魂魄却在黄泉之下。心灵已经得到了修真的秘诀,可在这尘世白白留下了悟道的篇章。真让人感叹从古到今人生就像短暂虚幻的梦境,北邙山下草长得十分茂盛(人都化为尘土,只有草依旧生长)。

###词句鉴赏

-“脱蝉”:把人死后比作蝉脱壳,很形象。蝉脱壳后就摆脱了原来的外壳束缚,这里用来形容人死后摆脱尘世,很有想象力,让读者一下就明白那种从尘世解脱的感觉。

-“元神归洞府,遗魄在黄泉”:这两句形成了一种对比。“元神”是比较美好的、去往神仙洞府,而“遗魄”在黄泉,一好一坏的对比,突出了人死后不同状态,也有一种对生命终结后不同去向的感慨。

-“堪叹浮生今古事,北邙山下草芊芊”:“堪叹”直接表达出感叹之情,“浮生”把人生比作短暂虚幻的,很贴切。最后说北邙山下草茂盛,不管曾经的人多么有故事,最后都只剩草,那种对人生短暂、世事变迁的感慨很动人,用草的茂盛来衬托人的消逝,以景衬情。

AI诗词背景分析:

诗的第一句是“虚劳营殡玉山前”,这里的“虚劳”可能指虚无的辛劳,或者某种劳作的虚无感。“营殡”可能是指准备安葬,但“玉山”可能是一个象征,比如玉山可能代表高洁或某种自然景观。接下来的“殡后那知已脱蝉”这里提到“脱蝉”,蝉在传统文化中常象征蜕变、重生,也可能有生死轮回的寓意。可能作者在描写身后之事,或者某种转折点。

第三句“应是元神归洞府”,“元神”通常指人的精神或灵魂,这里可能指魂魄归于道家所谓的洞府,也就是修炼的场所。这可能暗示作者有道家信仰,或者在思考修行与超脱的问题。第四句“更与遗魄在黄泉”中的“黄泉”指的是阴间,所以这里可能是在说魂魄前往黄泉,与前一句的元神归洞府形成对比或补充。

第五句“灵台已得修真诀”中的“灵台”是道家术语,指心灵或修炼的场所,“修真诀”即修炼的秘诀或方法。这可能表示作者已经掌握了某些修行的方法,第六句“尘世空留悟道篇”则说在尘世间留下了悟道的文章,可能作者已经超脱尘世,但留下了作品供后人参考。

最后两句“堪叹浮生今古事,北邙山下草芊芊”中,“浮生”指短暂的人生,“北邙山”是古代帝王墓地,常用来指代死亡或墓葬之地,“草芊芊”形容草长得茂盛,可能暗示时间流逝,生命的无常。这两句可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感慨,尤其是对死亡的思考。

综合来看,这首诗可能涉及对生死、修行的思考,作者可能有道家或佛家的背景,或者经历了一些人生挫折后,通过诗词表达对超脱尘世的追求。需要更多线索来确定具体背景,比如诗的风格、用词习惯,或者是否有其他关联的诗作。不过根据现有内容,可以推测作者可能是在探讨灵魂与肉体分离、修行成果以及对死亡的超然态度。此外,提到的“北邙山”作为皇帝的安葬地,可能暗示作者曾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有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因此,创作动机可能与个人生命感悟、对道家信仰的实践有关,或者在经历某种离别或变故后产生这样的情感。

这首诗充满了对生命、超脱与生死的哲思,结合诗中的意象与语言风格,可推测作者可能经历过人生的重大变故(如疾病、离别等),在对生死议题的思考中诞生了此作。以下为可能的创作背景分析:

---

###**一、诗文内容与思想主题**

1.**虚劳营殡玉山前**

-“虚劳”暗示作者曾为某种理想(如修行、功名)付出过努力,却感到徒劳无功。

-“玉山”可能象征高洁的追求或修行的道场,此处“营殡”暗含用生命积蓄能量,为超脱做准备的意味。

-整句透露出一种矛盾感:高强度的付出与最终的虚无。

2.**殡后那知已脱蝉**

-“脱蝉”是化蝶、蜕壳的隐喻,象征生命从旧形态到新形态的转变。

-作者可能在描写自身经历的蜕变(如病愈、顿悟、出家等),暗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重生的契机。

3.**应是元神归洞府**

-“元神”是道家思想中人的本真精神,“洞府”指修炼的圣地。

-作者可能对道家修炼有所研究,或在生命危机中意识到精神的超越性,认为死后灵魂会归于清净的道场。

4.**更与遗魄在黄泉**

-“遗魄”指残留的魂魄,与“黄泉”(阴间)呼应。

-这句可能表达对生死的坦然接受,或对物质生命消逝的释然,暗示身后的躯壳终将归于尘土,而灵魂则另寻归途。

5.**灵台已得修真诀**

-“灵台”是心神所在,“修真诀”指修行的秘诀或感悟。

-作者可能在经历生死考验后,获得了某种精神层面的顿悟,认为修炼之道已得其要。

6.**尘世空留悟道篇**

-“尘世”指现实世界,“悟道篇”是作者留下的作品。

-这句暗含对世事的超然,认为肉体虽在尘世,但精神已超脱,留下文字作为对生命的注解。

7.**堪叹浮生今古事,北邙山下草芊芊**

-“浮生”指短暂的人生,“北邙山”是古代帝王陵墓,象征死亡与历史的厚重。

-“草芊芊”描绘死者归于尘土后,坟墓被杂草覆盖的景象。

-作者可能以“北邙山”为意象,感叹人类生命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同时借自然意象表达对生命轮回的接受。

---

###**二、可能的创作背景**

-**作者身份**:可能是一位修道者、文人,或经历疾病、离别等事件后对生死产生深刻思考的人。如果结合“玉山”“洞府”“黄泉”等意象,可能有道家或佛家信仰的影子。

-**创作动机**:

-**对生命的叩问**:作者可能曾因疾病或绝境(如离世)而深刻思考生死,试图通过诗词表达对精神超脱的追求。

-**自我疗愈**:诗中“虚劳”“脱蝉”等词暗示作者可能在经历身体或精神的痛苦后,试图通过哲学思考或修行寻找救赎。

-**历史感与超然意识**:北邙山作为帝王安葬之地,可能暗含对生命无常、历史变迁的感悟,作者借此抒发对尘世功名的淡泊。

-**情感基调**:诗中既有对生命短暂的悲悯(如“堪叹”),又充满对超脱的向往(如“元神归洞府”),表现出一种矛盾交织、又逐渐趋向豁达的心境。

-**可能的事件**:

-作者可能曾患病多年(“虚劳”),经历生死边缘,最终康复或领悟修行之道。

-或者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如亲人离世、仕途受挫),借诗抒发对生命无常、精神永恒的思考。

---

###**三、总结**

这首诗以隐喻与意象的叠加,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超脱与死亡的哲学舞台。作者可能在经历现实的苦难(如疾病、离别)后,通过修道或文学创作寻找精神世界的答案,最终达成了对生死的豁达。诗中既有对尘世的留恋(“悟道篇”),也有对虚空的领悟(“元神归洞府”),体现出一种超越生命的宁静与超然。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虚劳营殡玉山前,殡后那知已脱蝉。应是元神归洞府,更与遗魄在黄泉。灵台已得修真诀,尘世空留悟道篇。堪叹...

下载文档
已下载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