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登高咏菊尽(一作李山甫诗)_罗隐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能销造化几多力,

不受阳和一点恩。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AI注解:

第一句是“篱畔霜前偶得存”,看起来是在描述秋天的景象,篱笆旁边,霜降之后,偶然保存了一些东西。翻译时要口语化,可能需要用“碰巧在篱笆边找到了存留的东西”之类的表达,但要注意准确传达原意。

第二句“苦教迟晚避兰荪”,“苦教”可能是指辛苦地让或者教导,但结合上下文,可能是指作者自己选择在迟晚时避开兰荪(一种香草,象征高洁)。翻译成“宁愿在深秋躲开兰荪”比较自然,同时保持原句的对比。

第三句“能销造化几多力”,“销”是消磨,造化指天地自然。这句可能在说自然的力量能消磨多少人力。翻译时要注意“销”和“造化”的表达,比如“能消磨天地多少气力”会更口语化。

第四句“不受阳和一点恩。”阳和指春天的温暖,不受一点恩惠,可能表达不依赖外界,独立生长。翻译成“却不愿沾上半点春风的惠泽”比较贴切,同时保留对比。

第五句“生处岂容依玉砌”,“玉砌”指华美的建筑,这里可能表达不希望生于华美之处。翻译为“生长的地方怎么可以攀附玉砌的华堂?”用“攀附”更口语。

第六句“要时还许上金樽”,“金樽”是酒杯,可能指在需要时还能上酒。翻译成“关键时候倒允许我碰杯金樽?”这里用“碰杯”更自然,同时保留疑问的语气。

第七句“陶公没后无知己”,“陶公”指陶渊明,没了他之后无知己。翻译时直接点出陶渊明,让读者明白。

第八句“露滴幽丛见泪痕。”用露水滴落比喻泪水,翻译成“露珠落在幽静的丛中,像泪水打湿了痕迹”既形象又口语。

接下来是鉴赏部分。需要找出3-5个精妙的地方。比如第一句的“偶得存”可能用拟人手法,让读者感觉自然主动。第二句的“避兰荪”对比高洁,突出选择。第四句的“不受阳和”对比强烈,表现独立。第七句的“陶公没后”引用典故,增加深度。第八句的“泪痕”用比喻,把露水比作泪水,情感更动人。

要注意避免专业术语,如果用“拟人”,需要解释例子。比如“偶得存”可能让霜前植物自己保存,带有拟人色彩。同时,要确保鉴赏部分紧扣诗句,分析技巧和情感,说明为何动人。

最后检查翻译是否口语化,有没有生硬的地方,鉴赏是否聚焦亮点,有没有多余内容。确保不涉及作者背景等其他无关信息。现在整理成符合要求的回答。

【逐句翻译】

1.篱畔霜前偶得存→碰巧在霜降后的篱笆边找到几株存活的野花

2.苦教迟晚避兰荪→宁愿在深秋躲开那些象征高洁的兰草

3.能销造化几多力→天地间能消磨我这点气力的有多少

4.却不愿沾上半点春风的惠泽→却不愿贪恋半点春风的恩惠

5.生长的地方怎么可以攀附玉砌的华堂→我生长的环境怎容得下攀附黄金华堂?

6.关键时候倒允许我碰杯金樽→但关键时刻倒允许我碰杯金樽?

7.陶渊明离世后无知己→就像陶渊明死后再没知己

8.露珠落在幽丛像泪水打湿了痕迹→露珠落在野花丛中,像泪水打湿了泪痕

【词句鉴赏】

1."避兰荪"的对比妙处:

用高洁的兰草对比自己的选择,像说"宁愿躲开圣徒,也要保持本真"。这里用反差凸显诗人不随波逐流的性格,比直接写"清高"更有画面感。

2."不受阳和"的转折艺术:

前句"苦教迟晚避兰荪"表现刻意回避,这句突然转折"不受阳和",像突然甩开手套展示掌纹——既保持独立姿态,又暗含对春光的眷恋,矛盾中见真实。

3."金樽"的隐喻双关:

表面说碰金樽酒,实则暗讽权贵(樽本指酒器,但"金樽"常代指富贵)。前六句都在拒绝世俗,第七句引用陶渊明典故,第八句用露水拟人化泪水,层层递进地表现"无人理解的孤独"。

4."泪痕"的通感运用:

把露水比作泪水,又用"打湿"的触感让视觉产生通感。就像说"看到露珠在花上滚动,仿佛看见泪水在眼眶打转",这种跨感官的比喻让情感更具体可感。

【特别提示】

第二句"兰荪"指兰草和荪菜(古代香草名),这里用双关:既指植物,又暗喻高洁品格。就像说"躲开那些标榜清高的人",比直白写"清高"更耐人寻味。

AI诗词背景分析:

诗的前两句是“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这里提到了“篱畔”和“霜前”,可能是在描述一种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状态。"偶得存"暗示了偶然的生存,可能带有对命运的无奈。"苦教迟晚避兰荪"中的“兰荪”指的是兰草和荪草,象征高洁,可能作者在表达自己虽努力保持高洁,但不得不避开世俗的干扰,或者有某种压力迫使其改变。

第三句“能销造化几多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或命运力量的质疑,可能是在感叹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对抗外界的挑战。第四句“不受阳和一点恩”中的“阳和”通常指春天的温暖或恩惠,这里可能反用其意,表示自己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怀或支持,或者被冷落。

接下来的两句“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这里“玉砌”和“金樽”都象征高贵和奢华,可能作者在表达即使身处高位或优越环境,也难以依附于这些象征,或者在需要时无法得到应有的赏识。这可能暗示作者的处境尴尬,或者有某种无法融入上层社会的矛盾。

最后两句“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提到“陶公”,即陶渊明,古代隐士的代表,可能作者在表达自己像陶渊明一样孤高,但死后也没有知音,或者现在没有理解自己的人。"露滴幽丛见泪痕"用露水滴落比喻泪水,可能作者感到孤独、悲伤,或者有未被理解的苦闷。

接下来,我需要分析这些意象和情感可能指向的背景。比如,作者可能是在贬谪或流放的环境中,面对严寒和孤独,感到无法融入世俗,同时对自身的处境感到无奈。或者,作者可能是在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保持高洁但被现实所迫。此外,提到陶渊明可能暗示作者有归隐或清高的情怀,但现实中的孤独和不被理解让他感到痛苦。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这些意象相关,比如是否涉及某个特定的诗人或历史时期。同时,注意诗中的矛盾点,如“偶得存”与“苦教迟晚”,可能作者在困境中挣扎,但依然坚持。还有“不受阳和一点恩”可能指无法得到朝廷或权贵的恩宠,暗示作者可能身处官场,但因某种原因被冷落。

可能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可能是一位士大夫,在仕途上遭遇挫折,被贬或流放,处于逆境中,同时保持高洁的情操,但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或者,作者可能是在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同时感叹自己无法融入自然,只能独自承受风雨。

需要进一步考虑诗的结构和押韵,是否符合某个特定的诗体,比如七言绝句或律诗,这可能帮助判断作者的身份和时代。同时,注意用词是否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是否有特定的典故或引用。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形成一个连贯通顺的创作背景描述,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生僻字,确保用户容易理解。同时,确保不涉及其他无关问题,只专注于背景分析。

这首诗以自然意象与人生感慨交织,描绘了作者在逆境中坚守气节、却遭冷落的复杂心境。通过分析诗意,可推测其创作背景如下:

1.**隐逸与孤傲的矛盾**

"篱畔霜前"暗示作者身处简朴或孤寂的环境,可能是在贬谪途中或隐居山林时所作。"苦教迟晚避兰荪"中的"兰荪"象征高洁品格,作者以"避"字表达对世俗污浊的抗拒,暗含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态度,却也流露出现实困境中的无奈。

2.**对命运的抗争与无力感**

"能销造化几多力"展现作者对自然规律或命运力量的质疑,可能源于自身遭遇的挫折(如仕途失意、贬谪流放)。"不受阳和一点恩"中"阳和"原指春日温暖,此处反用其意,暗示作者被冷落、不被赏识,甚至无法获得基本的关怀,折射出对现实的愤懑

3.**身份与处境的特殊性**

"生处岂容依玉砌"中的"玉砌"象征权贵阶层,作者可能身处官场却因个性不合或政治斗争被排挤,无法融入上层社会。"要时还许上金樽"则暗示即使需要展现才能,也难以得到认可,可能暗指自身才华被埋没或遭误解。

4.**对历史人物的寄托**

"陶公没后无知己"直接提及陶渊明(陶公),表明作者以陶渊明为精神榜样,渴望归隐或保持高洁,但现实中却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用露水滴落比喻泪水,暗含孤独、苦闷的处境,可能作者在晚年或失意时写下此诗,借陶渊明的隐逸精神抒发不被理解的悲凉。

**总结**:此诗应是作者在仕途受挫、政治失意或隐居生活中所作,借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寄托内心的孤傲与愤懑,表达在逆境中坚守气节却难获理解的苦闷。诗中既有对命运的抗争,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文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挣扎。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陶公...

下载文档
已下载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