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春日寓怀_薛能

幽拙未谋身,无端患不均。盗憎犹念物,花尽不知春。
井邑常多弊,江山岂有神。犍为何处在,一拟吊埋轮。

AI注解:

###逐句翻译

-“幽拙未谋身,无端患不均”:我这人又幽僻又笨拙,还没给自己谋个好出路呢,却平白无故地为世间的不公平而忧虑。

-“盗憎犹念物,花尽不知春”:盗贼虽然让人憎恶,但他们还会惦记财物(这是一种反差);花儿都谢光了,可好像春天还不知道(花儿谢了这件事,有一种春天“迟钝”的感觉)。

-“井邑常多弊,江山岂有神”:城镇常常有很多弊端(问题),这江山(国家)难道真的有神灵(来保佑、治理好它)吗?

-“犍为何处在,一拟吊埋轮”:犍为这个地方在哪里呢?我打算去那里凭吊(那个埋轮的人,表达一种对正直、有作为之人的追思)。

###词句鉴赏

-**“盗憎犹念物”**:“犹”字用得巧妙。盗贼本是让人厌恶的,可这里说他们“犹念物”,通过这个“犹”字形成一种反差。就好像说坏人也有一点“惦记东西(虽然是不好的惦记)”的“特点”,让读者对盗贼的形象有了更特别的感受,也从侧面反映出世间一些奇怪的现象。

-**“花尽不知春”**:这句把春天当作人来写(拟人),春天好像不知道花儿已经谢了。就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一些事情发生了,相关的“人”却没察觉。这里赋予春天“不知”的情感,很生动地写出了一种时光流逝、春天似乎“迟钝”的感觉,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对美好(春天、花儿)消逝的惋惜。

-**“井邑常多弊”**:直接说出城镇常常有弊端,很直白地表达出对社会现实(城镇状况)的不满。没有拐弯抹角,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作者对当时社会基层(井邑代表城镇等基层地方)问题的关注和忧虑。

AI诗词背景分析:

诗的四句分别是:

1.幽拙未谋身,无端患不均。

2.盗憎犹念物,花尽不知春。

3.井邑常多弊,江山岂有神。

4.犍为何处在,一拟吊埋轮。

看起来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但每句的字数似乎不统一。比如第一句是七个字,第二句也是七个字,第三句七个字,第四句是七个字吗?“犍为何处在”是六个字,可能用户有误或者有特殊结构。不过可能用户是分句了,或者有排版问题。先暂时忽略这点,继续分析。

接下来,我要逐句理解诗意。第一句“幽拙未谋身”中的“幽拙”可能指隐居和笨拙,或者指隐居的人不擅长谋生?“未谋身”可能指未能谋取生计,或者未为自身谋划。第二句“无端患不均”中的“无端”指没有缘由,可能是在说对不公正现象的担忧。第三句“盗憎犹念物”可能涉及盗贼对财物的执着,或者盗贼即使憎恨也念念不忘。第四句“花尽不知春”可能表达花落了却不知是春天的结束,或者对春光易逝的感慨。最后一句“犍为何处在,一拟吊埋轮”中的“犍”是牛,可能有比喻意义,而“吊埋轮”可能指吊唁或悼念某个事件,或者有典故。

现在,我需要思考作者的创作背景。首先,考虑诗的主题和情感。前几句似乎在表达对社会不公、人生困境的感慨,比如“患不均”可能涉及社会不平等,而“盗憎犹念物”可能反映人性的贪婪。后两句提到“犍”和“吊埋轮”,可能涉及对某个事件的哀悼,或者用自然景象来隐喻。

接下来,分析可能的朝代和作者身份。这首诗的风格较为古雅,可能属于唐宋时期。考虑到“幽拙”“盗憎”“埋轮”这些词汇,可能涉及隐士、官场腐败或历史事件。比如“埋轮”可能指埋葬车轮,可能与某个典故有关,如汉代的“埋轮”典故,可能与官员的廉洁有关,或者指某种隐喻。

然后,考虑作者的处境。可能作者在官场中感到不公,或者有隐居的经历。比如“幽拙未谋身”可能暗示作者生活清贫,不善谋生,或者有隐居的生活状态。同时,诗中提到“井邑常多弊”,可能反映作者对地方治理的不满,或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还要注意诗中的意象,如“花尽不知春”可能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或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而“犍”作为牛,可能象征勤劳或被压迫的群体。结合这些,可能作者在表达对社会不公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最后,综合所有分析,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关心民生、有政治抱负但又感到现实压抑的文人。可能生活在社会动荡或腐败严重的时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思考。同时,可能引用历史典故或个人经历来增强诗歌的深度和情感。

需要确认是否有遗漏的分析点,比如是否有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被引用,或者是否有更深层的隐喻。例如,“吊埋轮”是否指某个具体事件,如官员因贪污被处决,或者与自然现象相关。如果无法确定,可能需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但尽量给出合理的推测。

总结:作者可能是一位唐代或宋代的文人,关注社会问题,生活清贫,通过诗歌表达对不公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可能有隐居或仕途失意的经历,使用自然意象和典故来传达情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内心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诗句内容推测,作者或许是一位怀才不遇、关注民生的文人,生活于政治腐败或社会动荡的时期。

**分析细节:**

1.**"幽拙未谋身"**:暗示作者可能隐居或生活清贫,不善谋生计,或对仕途感到迷茫。

2.**"无端患不均"**:反映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担忧,可能因目睹贫富差距、官场腐败而产生愤懑

3.**"盗憎犹念物"**:借盗贼对财物的执着,暗喻人性贪婪或对物质欲望的批判。

4.**"花尽不知春"**:以花落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或对时光流逝、理想破灭的无奈

5.**"犍为何处在,一拟吊埋轮"**:可能借牛(犍)隐喻被压迫的百姓,或引用历史典故(如汉代"埋轮"指官员廉洁自律),表达对社会弊病的反思。

**综合背景:**

作者可能身处唐代或宋代,当时社会矛盾突出,如土地兼并、官吏贪腐等问题。他或许因仕途受阻或目睹民生疾苦而写下此诗,借自然意象和隐喻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同时暗含对清廉为官的期许。诗中流露出一种孤寂与愤懑交织的情感,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挣扎与对理想的坚守。

显示全部内容
上一篇:竹_韩溉
下一篇:最后一页

幽拙未谋身,无端患不均。盗憎犹念物,花尽不知春。井邑常多弊,江山岂有神。犍为何处在,一拟吊埋轮。

下载文档
已下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