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赠徐三十(一本作酬刘书记见赠第二首)_李山甫

春满南宫白日长,夜来新值锦衣郎。朱排六相助神耸,
玉衬一厅侵骨凉。砌竹拂袍争草色,庭花飘艳妒兰香。
从今不羡乘槎客,曾到三星列宿傍。

AI注解:

###逐句翻译

-“春满南宫白日长”:春天充满了南宫,白天变得很长。

-“夜来新值锦衣郎”:夜晚来了,新上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郎官。

-“朱排六相助神耸”:红色的六扇门排列着,让人精神振奋。

-“玉衬一厅侵骨凉”:玉石装饰着整个厅堂,让人感觉透骨的凉爽。

-“砌竹拂袍争草色”:台阶旁的竹子拂过袍子,仿佛在和草色争艳。

-“庭花飘艳妒兰香”:庭院里的花飘着艳丽的色彩,好像在嫉妒兰花的香气。

-“从今不羡乘槎客,曾到三星列宿傍”:从现在起,不再羡慕乘槎(木筏)的人,因为(我)曾经到过三星等星宿的旁边。

###词句鉴赏

-“砌竹拂袍争草色”:“拂”字用得妙,赋予竹子人的动作,好像竹子主动去拂拭袍子,生动地写出竹子的灵动。“争”字更绝,把竹子和草色当作有竞争心的事物,让画面充满生机,传达出一种活泼的氛围。

-“庭花飘艳妒兰香”:“妒”字拟人化,将庭花赋予嫉妒的情感,使花朵有了人的情绪,让诗句更有趣味,也体现出兰花香气的独特,让人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情感竞争。

-“朱排六相助神耸,玉衬一厅侵骨凉”:“朱”与“玉”颜色对比鲜明,“排”和“衬”动词精准,描绘出厅堂的华丽与独特氛围,红色的门和玉石的装饰,一暖一冷,给人强烈的视觉和感觉冲击,传达出一种庄重又雅致的情感。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看起来是七言律诗,结构上符合传统诗歌的格式。首先看第一句“春满南宫白日长”,这里“南宫”通常指皇宫或者朝廷,可能暗示作者身处朝廷之中。而“白日长”可能有两种理解:一是春天白昼变长,二是指在朝廷中度过漫长的白昼,可能有隐含的感慨或时间流逝的感觉。接下来第二句“夜来新值锦衣郎”,“锦衣郎”指的是穿着华丽衣服的官员,可能暗示作者在夜晚遇到了一位新的官员,或者有某种社交场合,比如宴会、接见等。

第三句“朱排六相助神耸”,这里的“朱排六”可能指朱红色排列的六位官员,或者有其他隐喻,比如朱门六重,或者某种仪式性的排列。而“助神耸”可能表示他们帮助神灵高耸,或者有某种庄严的场景,比如祭祀、典礼等。第四句“玉衬一厅侵骨凉”,“玉衬”可能指玉制的装饰,或者用玉来衬托某个地方,比如厅堂。而“侵骨凉”则可能描绘一种寒冷的感觉,或者象征某种压抑的氛围,可能暗示作者在某个场合感到不适或被冷落。

接下来的两句“砌竹拂袍争草色,庭花飘艳妒兰香”,这里“砌竹”和“庭花”都是自然景物,可能用来比喻周围的人或事。比如,竹子和花草可能象征着不同的群体,或者作者在观察周围的环境时产生的感受。而“争草色”和“妒兰香”则可能表达一种竞争或嫉妒的情绪,或者暗示作者对某些事物的不满。

最后两句“从今不羡乘槎客,曾到三星列宿傍”,“乘槎客”通常指乘船的人,或者有典故,比如张骞乘槎,可能象征着追求远方或冒险。而“三星列宿”可能指天上的星宿,如北斗七星,或者有特定的天文意象,可能暗示作者对天象的观察,或者有某种寄托,比如对仕途的期望或对自然的敬畏。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的可能身份和背景。由于诗中提到了朝廷、官员、锦衣郎,可能作者是一位朝廷官员,或者与朝廷有密切关系的人。同时,诗中涉及自然景物和天象,可能作者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善于借景抒情。另外,提到“乘槎客”和“三星列宿”,可能作者有天文知识,或者对历史典故有所了解,这可能与他的教育背景或兴趣相关。

时代背景方面,可能是在某个春天,作者在朝廷中工作,或者有某种公务活动,比如参与朝会、接待官员等。诗中的“夜来”可能暗示事件发生在夜晚,比如宴会、赏月等场合。而“侵骨凉”可能反映出作者在某种环境中感到的孤独或寒意,可能与当时的政局有关,比如官场斗争、被贬谪等。

创作动机方面,作者可能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朝廷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对现实的不满。比如,诗中提到的“争草色”和“妒兰香”可能暗示周围人对权力的争夺,或者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评。而最后一句“曾到三星列宿傍”可能表示作者曾经接近权力中心,或者有某种志向,不再羡慕那些追求远方的人,转而专注于当前的环境或职责。

还需要注意诗中的对仗和押韵是否工整,这可能帮助判断作者的文学水平和创作意图。比如,前两句的“春满南宫”对“夜来新值”,“白日长”对“锦衣郎”,虽然结构上可能有些不完全对仗,但整体上保持了节奏感。后两句的“砌竹拂袍”对“庭花飘艳”,“争草色”对“妒兰香”,可能更注重意象的对比和情感的表达。

另外,诗中的“朱排六”和“玉衬一厅”可能有特定的典故或隐喻,需要进一步分析。例如,“朱排六”可能指朱门六重,或者某种排列方式,而“玉衬”可能指玉制的装饰,象征高贵或奢华。结合这些元素,作者可能在描绘一个富丽堂皇的场景,同时暗含对某种现实的批判或感慨。

总结来说,作者可能是一位身处朝廷的官员,可能在某个春天的夜晚,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物,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感受,或者对权力、地位的思考。诗中既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对朝廷场景的刻画,可能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或对某种理想的追求。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这些意象相关,但根据现有信息,可以推测作者的创作背景与朝廷生活、自然观察以及个人情感有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宫廷春景与官场氛围交织的画面,结合诗句内容,可推测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如下:

1.**身份与环境**

作者应是朝廷文臣或与宫廷事务相关的官员,诗中“南宫”“锦衣郎”“朱排六”“玉衬一厅”等意象均指向皇家禁苑或官场场景。他可能身处高位,或因职责需要频繁出入宫廷,对周边环境和人事有细致观察。

2.**时间与季节**

“春满南宫”点明时节为春季,暗示创作发生在春日。而“夜来新值锦衣郎”则表明诗中事件可能发生在夜晚,如朝会后、宴会中,或因公务需在深夜接待贵客。春夜的氛围与宫廷的庄严形成对比,可能暗含对时光流逝或仕途沉浮的感慨。

3.**情感基调**

诗中“侵骨凉”一词透露出微妙的孤寂感,可能反映作者在权贵云集的环境中感到疏离,或对某些人事的冷落与不公有所触动。后文“争草色”“妒兰香”则以自然景物喻人,暗示对官场中趋炎附势、相互倾轧的讽刺,以及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4.**创作动机**

作者可能借春景与官场场景的对照,表达对现实的批判。例如,用“砌竹拂袍”“庭花飘艳”等意象暗喻官场中表面光鲜却暗藏争斗,而“曾到三星列宿傍”则可能寄托对更高权位的向往,或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末句“不羡乘槎客”则表明他不再追求外放或冒险,转而安于现状,或隐含对仕途的无奈与妥协。

综上,作者身处朝廷,可能因官场环境或个人遭遇而感慨万千,借春景与天文意象抒发内心复杂情感,既有对权贵的观察,也有对现实的批判与自省。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春满南宫白日长,夜来新值锦衣郎。朱排六相助神耸,玉衬一厅侵骨凉。砌竹拂袍争草色,庭花飘艳妒兰香。从今...

下载文档
已下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