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说灵踪妨画图,幽奇高尚义群居。
山林总是神仙隐,礼乐爰修周孔书。
解驾十年惟壮士,担簦千里结名庐。
功成霄以非常事,对此那堪不我欺。
###逐句翻译
-“尽说灵踪妨画图,幽奇高尚义群居”:大家都说这有灵迹的地方美到画都画不出来,这里幽静奇特,高尚的人、有义气的人都聚居在此。
-“山林总是神仙隐,礼乐爰修周孔书”:山林里向来是神仙隐居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好好研习周公和孔子所倡导的礼乐之书。
-“解驾十年惟壮士,担簦千里结名庐”:壮士们解下驾车的马在此停留十年,背着斗笠走千里路来建造有名的庐舍。
-“功成霄以非常事,对此那堪不我欺”:功成名就等超凡的事,面对这样的情境,怎么能不让人感慨(这里可以理解为有一种对眼前美好又觉得不太真实的感叹)。
###词句鉴赏
-**“妨”字**:说灵踪“妨”画图,很巧妙。一般画图是展现美,这里说美到妨碍画图,用一种看似不合理的表达,突出了灵踪之地的美是极致的,是画笔难以描绘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解驾十年惟壮士,担簦千里结名庐”**:这两句对仗工整。“解驾”对“担簦”,“十年”对“千里”,“壮士”对“名庐”。通过这种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壮士们为了在此处(灵踪之地)停留、建造庐舍所付出的时间和路程上的努力,体现出他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和决心,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坚定的情感。
-**整体情感传达**:整首诗传达出对灵踪之地的赞美,这里有美景、有高尚之人、有可以修身学习之处,还有壮士们为它付出努力,最后又有对功成等事在这样美好情境下的一种感慨,情感丰富且层层递进,让人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和对其中种种的赞叹。比如从赞美灵踪之美,到说这里适合学习,再到写壮士的行为,最后到情感的升华,很有感染力。
第二句:“山林总是神仙隐,礼乐爰修周孔书。”这里直接提到山林和神仙隐居,说明作者可能有隐居山林的倾向,或者向往神仙般的生活。同时,“礼乐爰修周孔书”提到礼乐制度和儒家经典,这可能表明作者受儒家教育,重视礼乐传统,可能在某个时期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转而追求精神上的寄托。
第三句:“解驾十年惟壮士,担簦千里结名庐。”“解驾”可能指卸下车马,放弃世俗的职位或责任,而“十年”可能暗示作者有长期的隐居或游历经历。“惟壮士”可能表达作者自视为有抱负的士人,而“担簦千里”则可能指长途跋涉,寻找或建立自己的住所或理想之地。这可能说明作者在经历了长期的漂泊后,决定扎根于某地,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四句:“功成霄以非常事,对此那堪不我欺。”这里“功成霄以非常事”可能指成就非凡的事业,或者在高处完成重要的事情,而“对此那堪不我欺”可能表达对现状的不满或对未来的担忧,认为现有的成就不足以应对更大的挑战,或者感到被现实所欺骗。这可能暗示作者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或者对社会现状有深刻的批判。
综合这些分析,作者可能是一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经历了仕途的挫折后选择隐居山林,同时对儒家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和追求。诗中既有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坚持。创作背景可能包括作者在某个时期对政治的失望,转而投身于文学或哲学创作,或者在游历时受到启发,写下这些诗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抱负。
接下来,我需要确保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生僻字和复杂词汇,让解释易于理解。同时,要严格遵循用户的要求,只思考背景,不回答其他问题。检查是否有遗漏的细节,确保每一句都被合理分析,并且整体背景连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追求的坚持,同时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从内容来看,作者可能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经历过仕途挫折后选择归隐山林。他重视儒家经典(如周孔之书),但又不拘泥于礼乐制度,展现出对传统与自由的矛盾思考。诗中提到"解驾十年"和"担簦千里",暗示作者长期漂泊、追寻理想的过程,最终在隐居中找到精神寄托。整体背景可能与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对个人抱负的坚持以及对道家隐逸思想的认同有关。
尽说灵踪妨画图,幽奇高尚义群居。山林总是神仙隐,礼乐爰修周孔书。解驾十年惟壮士,担簦千里结名庐。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