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_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译文

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

注释

寒食:即寒食节,清明前一二天。

宇文籍:从诗的内容看应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见:现,显露。

见:现,显露。

AI诗词背景分析:

我现在需要处理用户的请求,首先看原始诗词是“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首先,得回忆这首诗的背景,或者根据内容想象。诗里有烟水初销、东风吹柳、大堤、马踏春泥,应该是春天,江南水乡?作者可能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或上午,烟水消散,看到千家万户,东风吹着柳条,想要上大堤却没人相伴,骑马走在春泥上,泥土里有很多落花。然后按照要求,仅返回背景文本,不要解释。需要整合这些元素:春天时节,江南水乡烟水消散,东风拂柳,诗人欲登大堤却无人相伴,骑马踏过沾有落花的春泥。等等,再调整更通顺:春天清晨,江南烟水初散,万家显露,东风吹得柳丝斜摆,诗人想登上大堤却无相伴之人,骑着马踏过混有落花的春泥。或者更简洁符合原诗的顺序:烟水刚消散时能见万家,东风吹得万条柳丝倾斜,诗人欲上大堤无人相伴,骑马踏过的春泥中半是落花的春日场景。不对,用户要的是创作背景,不是场景描述?等一下,创作背景是指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情境,比如时间、地点、作者的状态。比如这首诗是唐代窦巩的《襄阳寒食寄宇文籍》?哦对,窦巩的诗,背景是襄阳寒食节,作者在春天,烟水初消,看到万家,东风吹柳,想上大堤却没人陪,骑马踏春泥有花。那正确的背景应该是:唐代寒食节时,诗人窦巩在襄阳,见烟水初散,万家显露,东风吹柳,欲登大堤却无人相伴,骑马踏过沾有落花的春泥,触景生情而作。但要符合要求,仅返回背景文本,不要解释。那整合:唐代寒食节,诗人窦巩在襄阳,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欲上大堤无人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的情境下创作。或者更准确,因为原诗是《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所以背景是:窦巩在襄阳度过寒食节,春日里烟水初散,千家万户显现,东风吹拂柳枝倾斜,他想登上大堤却无友人相伴,骑马行走时春泥中夹杂着落花,此时写下这首诗。但要更简洁,符合用户要求“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不要额外信息。比如:唐代寒食节,窦巩在襄阳,见烟水初销、东风吹柳,欲上大堤无人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时创作。或者再调整更自然:唐代寒食节,诗人窦巩身处襄阳,烟水初散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欲登大堤无人相伴,骑马踏过春泥半花的情境下作此诗。对,这样应该符合求。

唐代寒食节,诗人窦巩襄阳,见烟水初销、东风吹柳,欲上大堤无人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时创作。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下载文档
已下载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