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鹦鹉洲头波浪卷着泥沙,青楼上少妇凝望春光,直到夕阳西下。
衔泥的燕子都争着回巢,只有那冤家就一点也不想家。
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用户现在需要根据给定的诗词内容查找或想象创作背景,首先看诗词内容:鹦鹉洲头浪拍沙,青楼春望太阳西斜,燕子衔泥争着回家,只有狂夫不忆家。首先,鹦鹉洲在武汉附近,长江中的洲,青楼这里可能是指江边的楼阁(因为古代青楼有时指华丽的楼阁,不一定是妓院)。然后,春望,春天的傍晚,燕子归巢,对比狂夫不归。背景应该是春天傍晚,诗人或作者在鹦鹉洲头的楼阁上眺望,看到江浪拍沙,燕子归舍,想到自己或某人像狂夫一样在外,不思念家乡。需要整合成背景文本,符合要求:仅返回背景内容,不解释。现在组织语言:春天傍晚,鹦鹉洲头江浪拍打着沙岸,华丽楼阁上有人凭栏远望,眼见衔泥的燕子争相归巢,而一位狂放之人却独自在外,不思念家乡。检查是否符合要求,有没有额外解释,然后调整用词更贴合:春天日暮时分,鹦鹉洲头浪涛翻卷沙岸,江边青楼中有人登楼远望,衔泥燕子竞相归巢,唯有一位狂夫漂泊在外,不思归家。这样应该可以了。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