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新月如弯弓还没有到半个圆,却分明在天边斜挂着。
人们不要小看它只像弯弯的眉毛,等到十五夜,它会团圆完满,光照天下。
赋新月:描写,歌咏新月。赋,铺写,歌咏。新月,阴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即初月。
未上弦:阴历每月初八左右,月亮西半明,东半暗,恰似半圆的弓弦。称上弦,上弦,是说新月还没有还没有到半圆。
碧霄:蓝天。
蛾眉:原形容美人的眉毛,细长而弯曲,这里指新月,月亮弯如蛾眉。
三五团圆:指阴历十五晚上最圆的月亮。
未上弦:阴历每月初八左右,月亮西半明,东半暗,恰似半圆的弓弦。称上弦,上弦,是说新月还没有还没有到半圆。碧霄:蓝天。
蛾眉:原形容美人的眉毛,细长而弯曲,这里指新月,月亮弯如蛾眉。三五团圆:指阴历十五晚上最圆的月亮。
我现在需要处理用户的请求,首先看原始诗词是关于初月的,作者应该是缪氏子,一个唐代的神童。首先,诗词的内容是初月像未上弦的弓,挂在天空,然后说不要因为现在像蛾眉一样小,到了十五就会团圆照亮天空。接下来要找创作背景,缪氏子是唐代开元年间的神童,据说他七岁时就会写诗,这首诗是他小时候所作,当时可能是在夜晚看到初月,有所感悟而写,表达对事物发展的看法,即不要小看初期的微小,未来会有大的发展。现在需要按照要求,仅返回背景内容,不要解释。首先确认背景:唐代开元年间,七岁神童缪氏子夜晚见初月如弓挂于天际,有感于初月虽形似蛾眉细小,待三五之夜便会团圆照天,遂作此诗。需要检查是否符合要求,没有解释,只是背景内容。然后调整语言,更准确:唐代开元年间,七岁神童缪氏子夜观初月如未上弦之弓悬于碧霄,因感初月虽似蛾眉细小,至十五夜则团圆照满天空,遂成此诗。或者更简洁:唐代开元年间,七岁神童缪氏子夜见初月如弓挂天,有感于其虽小却将团圆照天,作此诗。再确认:缪氏子是唐代开元时神童,七岁能诗,此诗为其观初月所作,表达对事物发展的看法。现在整合:唐代开元年间,七岁神童缪氏子夜观初月如未上弦之弓悬于碧霄,因感初月虽似蛾眉细小,待十五夜便团圆照满天空,遂作此诗。这样应该符合要求,没有额外解释,只是背景内容。
唐代开元年间,七岁神童缪氏子夜观初月如未上弦之弓悬于碧霄,因感初月虽似蛾眉细小,待十五夜便团圆照满天空,遂作此诗。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