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一作:西南)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遥:远远地。闻:听见。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
泊:停船靠岸。径:小路。度:度过,越过。
霁(jì):雨止。
东南:一作“西南”。
遥:远远地。闻:听见。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泊:停船靠岸。径:小路。度:度过,越过。
霁:雨止。东南:一作“西南”。
用户现在需要根据给定的诗词内容,查找或想象创作背景,而且要仅返回背景文本,不能有解释。首先,先看原诗:“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这首诗是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对吧?原诗的背景应该是诗人泛舟溪上,听到远处精舍的钟声,于是停船,沿着小路穿过深深的松林,雨后青山还有云缭绕,像画出东南几座山峰。那创作背景应该是诗人某次漫游,途经柏林寺附近,乘舟溪上,听到钟声,寻路登山,看到雨后山景,有感而作。现在需要组织成背景文本,符合要求:仅背景,无解释。比如:诗人乘舟行于溪上,遥闻远处精舍的钟声,便泊舟上岸,沿小径穿过茂密松林前行。此时雨后青山初霁,云雾仍缭绕山间,东南方向的四五座山峰如被画就般矗立眼前,此景触发其创作灵感。或者更简洁,符合原诗内容:诗人泛舟溪上,遥闻精舍钟声,泊舟循微径穿深松而行,见青山霁后余云未散,东南四五峰如画卷般呈现,遂作此诗。需要检查是否符合要求:仅背景,无额外信息。再调整一下,更贴合原诗步骤:诗人行舟溪上,遥闻精舍钟声,于是泊船,沿着小径穿过深深的松林。此时雨后的青山上还留着云雾,东南方向的四五座山峰像被画出来一样,此际创作了这首诗。或者更流畅:诗人乘舟溪上,遥闻精舍钟响,泊舟后沿微径穿行深松之间。彼时青山刚过雨,云雾依然缭绕,东南四五座山峰宛如画中景致,遂为此景赋诗。对,这样应该可以,覆盖了诗中的元素:溪上泛舟、闻精舍钟、泊舟、微径、深松、青山霁后云在、东南四五峰,这些都是诗里的内容,组合成创作背景。现在整理成简洁的背景文本:诗人乘舟溪上,遥闻精舍钟声,泊舟循微径穿深松,见青山霁后云犹在,东南四五峰如画卷,遂作此诗。或者更自然一点:诗人泛舟溪中,远远听到精舍的钟声,便停船靠岸,沿着小径穿过茂密的松林。此时雨后的青山上云雾还未消散,东南方向的四五座山峰像被画出来似的,他见此情景写下了这首诗。这样应该符合要求了,没有解释,只有背景内容。
诗人泛舟溪上,遥闻精舍钟声,泊舟沿微径穿深松而行,此时青山刚过雨,云雾仍缭绕山间,东南方向四五座山峰如画卷般呈现,遂作此诗。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东南一作: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