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
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
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天上自由自在比翼而飞的双燕,实在令人羡慕。
它们总是成双成对地在玉楼珠阁中共筑爱巢,在金窗绣户间相互嬉戏低飞。
柏梁台失火了,焚烧了它们的巢窝,它们只好又到吴王宫里筑巢。
吴宫又遭焚荡,这一次更惨,烧了个雏尽巢空。
只剩下憔悴的孀雌一燕身在,雌燕怀着对雄燕的无限眷恋,憔悴不堪。
比翼双飞的日子已难再得,真是使人寸心欲碎。
1.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独处吟》、《流凘咽》、《双燕离》、《处女吟》四曲,其词俱亡。”就是说乐府中有《双燕离》等琴曲,曲辞已不存。李白此诗为据琴曲所填。
2.“柏梁”句:汉武帝时皇宫中有柏梁殿,遭火焚。柏梁:汉长安台名。《二辅黄图》卷五:“柏粱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内。”王琦注云:“《汉武内传》太初元年十一月已酉,天火烧柏梁台。”此句似言李白被谗出众事。
3. “因入”句:此句似言太白入永王璘幕府事。
4.“吴宫”句:越王勾践伐吴,曾火焚吴王宫。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15
“柏梁”句:汉武帝时皇宫中有柏梁殿,遭火焚。柏梁:汉长安台名。《二辅黄图》卷五:“柏粱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内。”王琦注云:“《汉武内传》太初元年十一月已酉,天火烧柏梁台。”此句似言李白被谗出众事。“因入”句:此句似言太白入永王璘幕府事。
“吴宫”句:越王勾践伐吴,曾火焚吴王宫。
用户现在需要根据给定的诗词内容,查找或想象创作背景,而且要求仅返回背景文本,不要解释。首先看诗词内容,是写双燕的遭遇,从羡慕双飞到后来吴宫焚荡,雌燕憔悴忆雄燕。首先,原诗是李白的《双燕离》吗?不对,李白的《双燕离》是“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对,那背景的话,结合诗里的柏梁失火、吴王宫焚荡,柏梁台是汉武帝时的,后来失火;吴王宫比如吴王夫差的宫,可能涉及历史上的宫殿焚毁。然后诗里的雌燕经历两次火灾,失去伴侣和雏燕,所以背景应该是:诗人见双燕遭逢两次宫室焚毁,雌燕失偶丧雏,联想到人间的离别与沧桑,借燕的遭遇寄托自身或他人的失意与哀伤。不过要更贴合诗句内容,比如:柏梁台失火后,双燕飞入吴王宫,未料吴王宫又遭焚荡,雏燕尽失、燕巢一空,只剩憔悴雌燕思念已故雄燕,诗人见此情景,感怀双飞难再,心生哀痛。不对,要的是创作背景,不是诗句翻译。等一下,用户要求是“创作诗词的背景”,也就是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当时的情境或触发点。比如:诗人漫步途中,见双燕曾栖息于玉楼珠阁,后因柏梁失火入吴王宫,却又逢吴宫焚荡,雌燕孤苦无依,忆念旧侣,触景生情,遂作此诗。或者更准确点,结合李白的风格,可能是诗人借燕的不幸遭遇,隐喻人生的变故与离别之痛,背景可能是诗人目睹或听闻类似的离别事件,或自身经历失意,借双燕的故事抒发感慨。现在需要整合这些,符合要求:仅返回背景文本,不解释。比如:诗人见双燕先因柏梁失火迁至吴王宫,后吴宫又焚荡,雌燕失偶丧雏、憔悴孤栖,触景生情,感怀双飞难再,遂作此诗。或者更简洁:柏梁失火,双燕入吴王宫,未几吴宫焚荡,雏尽巢空,雌燕憔悴忆故雄,诗人见此情景,心生哀痛而作。对,这样符合要求,没有解释,只是背景内容。
诗人见双燕先因柏梁失火迁入吴王宫,后吴宫又遭焚荡,雏燕尽失、燕巢一空,只剩憔悴雌燕思念已故雄燕,触景生情,感怀双飞难再,遂作此诗。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