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奉寄河南韦尹丈人_杜甫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食分门户,词场继国风。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尸乡馀土室,难说祝鸡翁。

AI注解:

###译文

有位客人传来河尹的消息,他逢人便打听孔融(作者自比)的情况。我依旧像用青囊装书的隐士一样隐居,头戴章甫冠却还在四处漂泊。

富贵人家讲究门户之分,文坛上应继承《国风》传统。那尊荣之地已到尽头,我却回忆起途穷时的疏放。

想如陶渊明般喝浊酒,又想学葛洪去访丹砂。在江湖中漂泊穿着粗布短衣,霜雪落满如飞蓬般的头发。

天地广阔我却孤寂,周游四方道术却无成。惭愧错被当作蓟子训,真害怕被扬雄嘲笑。

面对盘根错节之事连神明都惧,歌颂的德义却很丰富。尸乡还有土室,却难说清祝鸡翁之事。

###鉴赏

这首诗情感丰富复杂。诗人以孔融自比,感慨自身漂泊隐逸的处境,既有对往昔疏放的回忆,又有对当下困境的无奈。诗中多处用典,如陶渊明、葛洪、蓟子训、扬雄等,丰富了诗歌内涵,展现出诗人对不同人生方式的向往与现实的落差。“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等句,生动描绘出漂泊之苦与岁月沧桑。整体上,诗歌通过对身世、理想、现实等多方面的抒写,体现出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与对自我命运的思索,在典故运用和情感表达上有独特之处。

AI诗词背景分析:

诗的开头提到“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这里可能涉及到历史人物,比如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以才华著称,而河尹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官职,或者有其他典故。接下来“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中的青囊可能指古代装书的袋子,也可能有其他象征意义,章甫可能是指古代的帽子,或者某个典故里的名字。然后“鼎食分门户,词场继国风”这里提到鼎食,可能指富贵之家,分门户可能涉及家族或门派,词场继国风可能指文学传承。

中间部分“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可能表达对荣华富贵的感慨,或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接着“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这里陶令指陶渊明,葛洪是东晋道士,可能涉及隐逸和炼丹的主题。然后“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可能描绘漂泊不定的生活,短褐是粗布衣服,飞蓬可能指飘飞的蓬草,象征漂泊。

后半部分“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可能表达对天地广阔却个人渺小的感叹,道术空可能指学问或技艺无用。接下来“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蓟子可能指蓟县的某个历史人物,扬雄是西汉文学家,这里可能有自谦或对比的意思。最后“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尸乡馀土室,难说祝鸡翁。”盘错可能指复杂难解,神明惧可能指连神明都感到畏惧,尸乡可能指某个地方,祝鸡翁可能指祝穆,但不确定。

需要确定这些意象和典故所处的历史时期和背景。孔融是东汉末年,陶渊明是东晋,葛洪也是东晋,所以整首诗可能是在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之间,可能涉及乱世中的隐逸主题,或者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反映。同时,诗中提到的多个历史人物和典故可能暗示作者在探讨士人的命运、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以及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感慨。

另外,注意诗中的情感变化,从对孔融的追忆到隐逸和漂泊,再到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可能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变迁和个人遭遇。可能需要考虑作者是否在表达对乱世的无奈,或者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不过,用户要求仅返回背景文本,不需要解释,所以需要确保不添加任何分析,只列出可能的背景元素。可能需要包括历史时期、涉及的人物、典故出处,以及诗中的主题如隐逸、乱世、文学传承等。同时,注意是否有特定事件或背景,比如战乱、政治变迁,或者个人经历如贬谪、隐居等。

最后,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关键点,确保所有提到的元素都被涵盖,但保持简洁,不加入任何额外信息或解释。可能需要将这些元素组织成连贯的背景描述,但严格遵守用户的要求,只输出文本内容。

这首诗创作于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背景涉及乱世中的士人情怀与隐逸传统。诗中提及孔融(东汉末年名士)、陶渊明(东晋隐士)、葛洪(东晋道士)、扬雄(西汉文学家)等历史人物,暗含对文人命运的感慨。同时,典故如“青囊”(古代装书之袋)、“章甫”(古冠名)、“尸乡”(指汉文帝陵墓所在地)等,折射出士族门第、学术传承及隐逸文化的兴衰。诗中“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等意象,亦映射战乱漂泊与人生困顿的现实

显示全部内容
下一篇:最后一页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鼎食分门户,词场继国风。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浊酒...

下载文档
已下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