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良辰少两全,支筇莫倦到山巅。
清谈已可忘樽俎,真乐何劳听管弦。
才子就题黄绢语,高僧多讽碧云篇。
孤舟欲去更回首,天半楼台生晚烟。
###译文
完美的境地与美好的时光很少能两全,拄着手杖不要疲倦一直走到山巅。
清雅的谈论已经能让人忘记饮食,真正的快乐又何须聆听管弦之乐。
才子们写下精妙的诗句,高僧们常常吟诵优美的篇章。
孤舟将要离去却又忍不住回首,半山腰的楼台升起傍晚的烟雾。
###鉴赏
首联点明美好境地与良辰难得两全,鼓励人们不辞辛劳登上山巅去追寻。颔联强调清谈与真乐,体现出一种超脱物质享受,追求精神愉悦的境界。颈联以才子题诗、高僧诵经,描绘出此地文化氛围浓厚。尾联通过孤舟离去又回首,以及楼台晚烟之景,营造出一种不舍与悠然的氛围,给人以余味悠长之感,整首诗表达了对山间美好景致、高雅氛围的喜爱与留恋,展现出作者对精神富足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这些诗句可能的创作背景。可能的场景包括:文人登山时的所感,或者在某个特定的地点如山巅、楼台等。另外,提到才子和高僧,可能是在某个文人聚会或寺庙中创作的。同时,孤舟和晚烟可能暗示着傍晚时分的景色,或者有漂泊感。
然后,我要考虑用户的需求。用户可能希望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境下写的,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但根据要求,不能添加解释,所以需要直接给出背景信息,比如“某年秋日,诗人独自登山,于山巅驻足远眺,见孤舟渐行,天边楼台隐现于晚烟之中,感怀人生际遇,遂作此诗。”
同时,要注意不要包含任何解释或说明,所以必须避免提到“绝境良辰”可能指什么,或者“支筇”是什么意思。只需要描述场景和事件,不加分析。
可能还需要检查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背景,比如是否与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关,但根据诗句内容,似乎没有明显的指向,因此更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场景。需要确保背景文本简洁,符合用户的要求。
最后,整合这些元素,形成一个连贯的背景描述,确保不遗漏任何关键点,同时保持语言简练。
某年秋日,诗人独自登山,于山巅驻足远眺,见孤舟渐行,天边楼台隐现于晚烟之中,感怀人生际遇,遂作此诗。
绝境良辰少两全,支筇莫倦到山巅。清谈已可忘樽俎,真乐何劳听管弦。才子就题黄绢语,高僧多讽碧云篇。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