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若邪里,泛鹢路才通。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
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
兹焉多嘉遁,数子今莫同。凤归慨处士,鹿化闻仙公。
樵路郑州北,举井阿岩东。永夜岂云寐,曙华忽葱茏。
谷鸟啭尚涩,源桃惊未红。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
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
###译文
在若邪溪边的云门附近,乘船的道路才刚刚通行。沿着绿竹丛生的岸边前行,终于来到了青莲宫。
山谷间弥漫着上天的香气,夜晚的诵经声让前山都显得空寂。潭边月色荡漾,杉树上风声飒飒。
这里有许多避世隐居的人,可惜如今与当年的数子已不同。听到凤归的传说感慨处士,听闻仙公化鹿的故事。
打柴的路在郑州北面,举井在阿岩东边。漫长的夜晚怎么能入睡呢,曙光忽然一片葱茏。
山谷里的鸟儿啼叫还不流畅,源头的桃花还未惊现红色。下次再来期待在春末,要走到山林尽头。
希望能追随谢灵运的踪迹,在剡中开山隐居。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游历云门若邪一带青莲宫的所见所感。开篇点明行程,展现出通往寺庙的清幽路径。“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等句,从嗅觉、听觉等角度营造出空灵清幽的氛围,凸显出此地的静谧与超凡脱俗。中间穿插处士、仙公等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和历史文化底蕴。“谷鸟啭尚涩,源桃惊未红”以细腻笔触描绘初春之景,充满生机又略带含蓄。诗人表达了对这片山水的喜爱和向往,期望能如谢灵运般在此隐居,体现出对自然和闲适生活的追求,全诗情景交融,富有情韵。
云门若邪里,泛鹢路才通。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
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
兹焉多嘉遁,数子今莫同。凤归慨处士,鹿化闻仙公。
樵路郑州北,举井阿岩东。永夜岂云寐,曙华忽葱茏。
谷鸟啭尚涩,源桃惊未红。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
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
这首诗似乎是古体诗,可能是唐代或类似的风格。诗中提到了“云门”、“若邪”、“青莲宫”等地点,以及“谢客”可能指谢灵运,因为诗的结尾有“开山投剡中”,这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剡中相关。
我需要查找或想象创作诗词的背景。指令说“查找或者想象”,所以如果我能找到历史背景,就用那个;否则,基于诗的内容想象一个合理的背景。
关键元素:
-“云门若邪里”:可能指的是浙江的云门山或若邪溪,与谢灵运有关。
-“青莲宫”:可能指青莲寺或类似的地方,与佛教相关。
-“夜梵前山空”:梵指佛教诵经,所以可能是一个寺庙或修行地。
-“凤归慨处士,鹿化闻仙公”:凤归可能指凤凰归来,感慨处士;鹿化指鹿化成仙,闻仙公,可能指仙人。
-“樵路郑州北,举井阿岩东”:提到郑州和举井,可能指地名。
-“谢客”:很可能指谢灵运,东晋诗人,以山水诗闻名。
-“开山投剡中”:剡中是浙江的一个地区,谢灵运常游历那里。
背景推测:
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一个隐逸的山水场景,作者可能在赞美或回忆一个宁静的山林之地,涉及佛教和道教的元素,以及对隐士的向往。
历史背景:谢灵运是东晋诗人,曾隐居剡中等地。诗中“庶几踪谢客”表明作者想追随谢灵运的足迹。
所以,想象背景:作者在某个春夜,漫步于云门山或类似的地方,感受到山中的宁静、月光、风声,回忆起隐士的传说,并决定追随谢灵运的脚步。
指令要求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不要包含任何解释。所以,我需要写一段描述背景的文字,但只返回文本,不加解释。
结构:背景应该描述创作时的情境、地点、氛围等。
例如:作者在春天的夜晚,来到云门山一带,沿着溪流前行,欣赏山中的美景和寺庙的宁静,感慨于隐士的传说,并计划追随谢灵运的足迹。
但要仅返回文本内容。
最终输出:一段纯文本,描述背景。
现在,构建文本:
-地点:云门若邪一带,可能在浙江。
-时间:春夜或春日。
-活动:漫步、欣赏自然景观、回忆历史人物。
-氛围:宁静、隐逸、诗意。
文本内容:
在春夜的山林中,作者沿着蜿蜒的溪流,穿过绿竹林,来到青莲宫附近。月光洒在潭水上,风吹过杉树,感受到山中的幽静。作者感慨于隐士的传说,并决定追随谢灵运的足迹,前往剡中。
但要确保仅是背景,不解释。
指令说“查找或者想象”,我需要基于诗的内容想象。
诗的结尾是“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表明作者想模仿谢灵运。
所以,背景可以是:作者在游览云门若邪地区时,被其美景所感动,联想到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隐逸生活,从而产生了这首诗。
文本:
在春日的山林间,作者沿着若邪溪的蜿蜒小路,泛舟前行,穿过绿竹岸,抵达青莲宫。夜晚,山中弥漫着花香,传来空灵的诵经声,月光映照潭水,风吹过杉林,营造出宁静幽深的氛围。作者感慨于隐士的传说,如凤归处士和鹿化仙公,并在黎明时分,决定追随谢灵运的脚步,前往剡中寻幽探胜。
云门若邪里,泛鹢路才通。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兹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