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咏柳_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AI注解:

###译文

柳树自己为黄莺提供栖息之地,不借助花朵来牵线搭桥。柳丝纤细,似乎会随着雨丝一同被剪断;身姿轻盈,只喜爱被风儿剪裁。它适合轻拂华丽的步障,却不要去遮蔽铜雀台。灞陵有千千万万棵柳树,人们在日暮时分送别友人后独自归来。

###鉴赏

这首诗以柳为描写对象,赋予柳树独特的品格。首联“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写出柳树的独立与高洁,它不依靠花朵,自成一方天地供莺栖息,展现出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姿态。颔联“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细腻地描绘了柳丝的形态,“细”“轻”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柳的柔美,“和雨断”“爱风裁”则赋予柳丝以灵动的生命力,仿佛柳丝有着自己的喜好和情感。颈联“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通过“锦步障”和“铜雀台”两个意象,进一步深化了柳的形象。“锦步障”代表着富贵华丽,柳拂锦步障,增添了一份雅致;“铜雀台”则带有历史的沧桑感,诗人叮嘱柳莫遮铜雀台,或许有着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尾联“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由柳联想到灞陵折柳送别的习俗,营造出一种日暮时分送别友人后的惆怅氛围,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使整首诗在咏柳的同时,融入了离别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AI诗词背景分析:

原始文章是诗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我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内容,推断或想象其背景,然后只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

诗词内容: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似乎描述一种自然或情感场景,涉及莺鸟和花,可能象征爱情或分离。

-"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细雨和轻风,暗示脆弱或易逝。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锦步障可能是华美的屏风,铜雀台是历史上的宫殿,象征奢华或权力。

-"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灞陵是古代送别的地方,常与离别相关,日暮暗示时间,别离回表示离开。

整体来看,这首诗似乎在描述一个离别场景,可能涉及春天、自然元素和情感。灞陵是著名的离别之地,源于中国历史,如汉朝的灞桥,人们在此送别。

背景推断:

-地点:可能在古代中国,灞陵附近,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时间:日暮,春天或季节不明,但从"花作媒"和"雨断"等词推测可能在春季。

-事件:离别,可能是恋人、朋友或家人分离。

-人物:诗中没有明确人物,但暗示一个观察者或参与者在经历离别。

-创作意图:诗人可能在表达对离别的感伤,使用自然意象来描绘情感。

指令说“查找或者想象”,所以我可以基于诗词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因为不是所有诗词都有确切的历史背景。

要求是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不要任何解释。所以,我需要写一段描述背景的文本。

背景文本应该简洁,直接描述场景。

可能的背景文本:

-在一个春日的日暮,灞陵的千万树木环绕着,诗人或主人公与莺鸟、花朵相伴,却不愿让花儿作为媒人,暗示不愿正式结合或分离。细雨轻拂,风裁花叶,营造一种易逝的美感。拂过锦缎步障,不遮挡铜雀台的视野,或许在回忆过去的奢华或美好时光。最终,面对离别,日暮时分踏上归途。

但指令是“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所以要确保只有背景描述,没有额外信息。

指令说“查找或者想象”,所以如果找不到确切背景,就想象一个合理的背景。

这首诗似乎是原创的或基于常见主题。它可能参考了古典诗词风格,如唐诗,但不是著名作品。

保持背景文本简洁。

最终输出:一段文本描述背景。

在一个春日的日暮,灞陵的千树木影婆娑,诗人或主人公与莺鸟相伴,却不愿让花朵作为媒人,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情感氛围。细雨轻拂,风裁花叶,暗示易逝的时光。拂过华美的锦步障,不遮挡铜雀台的视野,可能回忆起过去的奢华分离时刻。最终,面对日暮的别离,踏上归途。

显示全部内容
上一篇:杏花_罗隐
下一篇:最后一页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下载文档
已下载100